-
儿童喜欢什么样的学??占洹樾鞯乩硌咏窍碌难?占溲芯?/div>2022-11-14摘要:儿童的情绪体验可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与‘我’无关”三类,呈现出时间和情境向度的多交点性;儿童主要关注学??占涞耐獠炕肪?、兴趣匹配、互动特征、价值匹配、身份认同与自我概念、权力与规则六个方面,具体包括(使)干净—(使)脏、有趣—无聊、帮助—拒绝、令人自豪—令人羞愧,自由-束缚等十对特征。教师则关注学??占涞穆袒踩院徒逃缘确矫?。儿童与教师关注点的异同要求邀请儿童成为学??占浣ㄉ韬凸芾淼牟斡胝?;倾听并立足教育目的有选择地满足儿童的空间需求;在解读儿童情绪的过程中挖掘和实现儿童空间情绪体验的教育价值。关键词:情绪地理学;学校空间;参与式绘图访谈;小学儿童;情绪体验纲目一、问题的提出二、理论基础三、研究过程与方法四、研究发现五、讨论与建议?一、问题的提出?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强调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如板报、橱窗、走廊、建筑物等来体现教育理念[1]??⒀?占涞挠斯δ艹晌逃ぷ髡哂胙芯空叩墓刈⑷鹊?。201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教学装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2]。响应教育部号召,各省市教委积极行动。如上海市教委提出推进基于课程的综合实验室、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打造智慧校园[3]。同时在市内试点推广“未来教室”建设,力争实现学??占洹拔恳晃谎难岸杓啤盵4]。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国内学??占浣ㄉ枞〉昧顺ぷ愕慕剑喙匮芯恳渤晒姆?。然而,国内学??占溲芯恐饕裱扇耸咏?,将学校空间理解为静态的教育资源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工具,其背后的工具性空间观将学??占涫游庠谟诙氖挛?,儿童被认为是被动的成人精心设计的空间的客体[5][6]。但现实是,儿童具有主动建构和决定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和参与他人生活的能力[7,8,9,10],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11]。因此,若要实现学??占涞挠思壑?,“使学校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的意义的地方”[12],必须了解儿童的空间经验。 那么,如何捕捉和理解儿童的学??占渚椋慷樾髂芄晃颐翘峁┯辛κ咏荹13],如李旭在博士论文中描述和诠释了四名幼儿的学校生活体验,发现儿童在幼儿园中或感到不安、焦虑,或渴望“爱”,或感到被忽视[14]。他认为,儿童的负面情绪与幼儿园中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公平的活动机会、家庭教养方式及普遍的对儿童天性和特殊需要的忽视有关。袁永雄和黄进基于幼儿“我喜欢的幼儿园”绘画作品开展访谈,分析了幼儿的理想幼儿园及当前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15]。李晓文和原晋霞则聚焦幼儿园区域活动,基于儿童对区域活动的喜好特征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16]。可见,儿童情绪是儿童空间经验的情感表征,能够反映儿童的需求,从儿童视角揭示学??占浯嬖诘奈侍狻W凵?,本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在学校空间的情绪体验。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儿童在学??占渲杏心男┣樾魈逖??(2)影响儿童情绪体验的空间特征为何?(3)儿童与教师对学校空间的关注点有哪些异同,如何结合二者改进学校空间??二、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情绪地理学为理论视角,梳理情绪的概念,情绪地理学对人、空间与情绪关系的假设;再具体到儿童和学校空间,结合教育心理学对儿童情绪的理解,提出本研究对儿童、儿童情绪和学??占淙吖叵档姆治隹蚣?。对情绪(emotion)的理解可分为心理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两个向度[17]。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个体依赖于过往及当下的认知对客观事物的生理反应,认知是情绪的逻辑起点[18]。在承认情绪的生理和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社会学更强调情绪的社会文化性质。在早期社会学者中,涂尔干将部落群体共享情绪的方式(“集体欢腾”)描述为宗教仪式的产物。他认为,个体在仪式中表现出的“欢腾”并非个人情绪而是社会建构结果[19]。当代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由环境激发的情绪是由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关系所决定的[20]。情绪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是个人和群体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习得的[21][22]。作为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的重要体现[13][24],情绪地理学汲取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关注人的空间情绪体验、情绪表达以及人的情绪对空间的互动耦合[13,26,27]?;炯偕枋牵海?)情绪是人与空间产生关联的中介,情绪以空间为载体,人通过情绪赋予空间以意义,情绪蕴含着人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2)空间既具有物理性,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空间由空间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生成于空间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主体与物理性空间的互动中。具体到儿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情感是儿童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重要构成,儿童的情感发展过程也是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过程,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绪表现反映了儿童的阶段性发展需求[28]?;谝陨侠斫?,本研究对儿童、儿童情绪和学??占涞墓叵档娜鲜度缦?。(1)儿童带着独特的直觉感官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经验进入学校空间。儿童的社会文化经验可能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个渠道。(2)学校空间具有物理性和社会性,其中社会性学校空间由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构成。学校空间内含着社会文化结构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期待。(3)儿童情绪产生于儿童与学校空间的互动之中,并因儿童直觉感官和社会文化经验的异同而呈现出个性和共性。(4)受生理和心理发展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体验具有年龄特征。(5)儿童情绪反映了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检视学校空间是否充分满足儿童需要的“透镜”,也能为我们改进学??占涮峁耙远行摹钡目赡苈肪丁?三、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地点与参与者的选定研究地点为S市L小学。在S市教委的支持下,市内中小学在学校空间建设上“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力求学??占湮沙し?。而L校作为S市窗口学校之一,绿色校园和科技校园是其主要特色,曾获“国际生态学?!庇搿笆锌萍冀逃厣痉堆!钡瘸坪?。在选择具体的研究年级和班级时,考虑到儿童的学习压力、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排除了五年级毕业班和一、二年级的低年段学生。之后在征得校长、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同意的前提下,研究者选择了L小学四年级A班学生为研究参与者。(二)参与式绘图与访谈参与式地图绘制(Participatory Mapping)与访谈在西方学??占溲芯康敝斜黄毡樵擞?,是一种邀请儿童绘制出自己的生活地图,并对地图进行阐释的方法[29]。参与式地图绘制法认为,每一个参与地图绘制的主体都从自身的经验和文化中去建构和赋予空间以含义。个人在地图上所描绘的空间,是个人的文化和经验与其所在情境的文化与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30]。参与式地图绘制揭示和解释了隐藏起来的潜在物的事业[31],以图画的形式将空间中关系、秩序、文化、知识、权力等要素的运作从“不可见”变为“可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 收集儿童的学校与班级生活地图在班主任的同意与帮助下,研究者在午会课时在A班开展“我的学校生活和班级生活地图绘制”活动,要求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自己的学校生活地图和班级生活地图?;疃鞒躺杓萍?。学校及班级生活地图绘制要求如表2所示。为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活动要求,研究者提供了若干范本。同时,为尽量避免范本带来的模仿效应,研究者选择了风格各异的范本。见图1、图2、图3(地图范本改编自 :Wood, Gerald K. Lemley, Christine K. Mapping Cultural Boundaries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Redefining Spaces through Organizing[J]. Democracy & Education,2015,23:1-9.研究者在将范本展示给儿童之前,利用制图软件将其中涉及的地点名称改为中文,并修改部分地名,使之更贴近中国小学生的学校生活)。范例1是一名喜欢音乐的儿童所绘制的。范例2则是由一名喜欢拼图的儿童绘制。范例3采用了相对写实的绘制方法。在研究者的说明和引导下,田野班级儿童顺利完成了学校生活地图和班级生活地图的绘制。最终回收儿童单独完成和合作完成的学校生活绘图作品共30份。由于数量较多,此处只呈现部分样本。见图4、图5(因学生绘图扫描后不清晰,研究者利用制图软件进行二次重构)。2. 基于地图的师生访谈访谈主要基于儿童所绘制的学校生活和班级生活地图,采用半结构形式。每名儿童访谈时间约20-40分钟。最终访谈儿童24名,转录文本7万余字。访谈提纲见表3。在儿童访谈结束后,研究者进行了教师访谈。共3名教师,每名教师访谈时间为45-60分钟。访谈教师信息见表4。选择上述三位教师的原因在于: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社会及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制度、规范等基于自身的理解传达给儿童,是儿童学校空间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同时,班主任在布置本班教室空间时享有较大的权力,是学生班级生活空间的主要设计人。M老师与P老师则是整体学??占渖杓频闹匾斡肴?。其中,M老师于2000年调任L学校后,全程参与了从学??占渖杓?、动工建设再到后期升级转型的全过程。与M老师相比,P老师更是亲历了40年间L校空间建设的全过程。?四、研究发现?为更好地从大量访谈资料中抽取L校学生对学校空间的情绪体验,本研究借鉴了社会学者Anselm Strauss和Juliet Corbin扎根理论中的第一级编码方法,即开放编码(open coding)??疟嗦氲幕净方诳筛爬ㄎ好?贴标签—发现类属—命名类属—发展类属的维度与属性[32],在非线性的编码过程中逐步提炼研究数据。最终归纳出儿童情绪体验的3个核心类属,影响情绪体验的空间特征的6种属性和10对具体维度。如表5所示。其中,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与己无关”是对儿童情绪体验的分类。外部环境、兴趣匹配、互动特征、价值匹配、身份认同与自我概念、权力与规则是影响儿童情绪的六类空间特征,分别包括(使)干净—(使)脏、(使)安静—(使)吵闹等十对具体维度。本节将以此为分析框架,呈现L校儿童在学??占渲械那樾魈逖榧坝跋烨樾鞯目占涮卣鳌#ㄒ唬┒樾魈逖橛胪獠炕肪程卣?. 儿童喜爱(使)干净和(使)安静的外部环境在访谈中,所有儿童都表示自己喜欢整洁安静的环境。连被大部分同学“控诉”——“不爱干净”“午休时很吵”的儿童也不例外。以A同学为例;研究者:你为什么喜欢教室呢?A同学:因为教室很干净,大家写作业的时候也很安静。研究者:所以你喜欢干净、安静的教室咯?A同学:是的。研究者:可是班级考评表上你经常因为座位下有垃圾或是自修时吵闹被扣分诶。A同学:嗯……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等我长大了,就会好。在A同学看来,保持干净和安静是一种“好习惯”,即使他常常不能保持自己座位的整洁或安静学习,但他依旧向往干净安静的教室环境。访谈还发现,一些与“干净”似乎挨不上边的地点也受到了儿童的肯定。比如靠近后校门的学校的垃圾处理站。研究者曾经过两次,虽然可以看出工作人员把地面和垃圾桶都冲洗过了,但还是有淡淡的异味。但因在地图上标注了垃圾回收站,儿童都给它打了高分。问及缘由,儿童表示,“因为我们把垃圾放到那里去,那我们的校园和教室就干净了”??杉愿删坏钠貌皇蔷蔡?,也包含动态的“使整洁”的一面。同样,“使安静”的地点也受学生欢迎。比如教室讲台后的座位,这个座位主要由老师、班长或是纪律委员使用。儿童表示,“当位子上坐着人,就意味现在是安静学习的时间:如果有同学吵闹,老师和班干部就批评他们,让他们安静”。2. 儿童反感(使)脏的外部环境访谈发现,厕所、沙坑等地点得分较低是因为儿童觉得它们“脏”。但是,为什么同样承担了“使干净”功能的厕所没有像垃圾回收站那样获得儿童的肯定?多名儿童提到,“好多男生课间在厕所里玩水,弄得地面湿湿的……踩得到处是脚印”,“还有人把纸巾沾湿然后抛到天花板上去,一坨一坨的……”可以看到,令儿童反感的并不是厕所本身,而是人为的“弄脏”厕所的行为?!芭唷钡男形沽恿瞬匏肷晨印L讣吧晨?,儿童流露出了复杂的情感,“沙坑其实很好玩,但会弄脏鞋子”,“如果在里面摔一跤,那就很难弄干净”,“有的同学玩好以后手上和鞋子上都是沙子,他们就去厕所洗……然后厕所里也都是沙子”??梢钥吹?,儿童并不讨厌沙坑,甚至觉得沙坑有趣,但在沙坑玩的代价——弄脏鞋子和衣服让他们望而却步。不仅如此,沙坑“使脏”的功能甚至超出了厕所的清洁能力,连带着使厕所也变脏。3. 儿童“视情况”讨厌吵闹的环境“吵闹”的环境也是儿童所不喜欢的。这在儿童对田径场的态度变化上有明显体现,如一名儿童提到,“我本来要给田径场打5分,但现在只有3分,太吵了”。那么,是什么让田径场变“吵闹”了?观察发现,学校正在田径场的一角修建休息亭,上课期间和午休时都可以听到打桩或铺路的噪音。儿童表示,现在田径场“打扰休息”“打扰学习”“让人烦躁”“很讨厌”。但研究者发现,课间教室里总是吵吵闹闹的,儿童的声音甚至可以盖过室外施工的声音,那儿童是否也不喜欢课间吵闹的教室呢?儿童表示,“课间就是玩和休息的时候,我不觉得吵”,“如果课间有同学要写作业的话,(他)可能会觉得吵”??梢钥吹?,对儿童而言,吵闹的环境是否令人反感取决于“吵闹”发生的情境,在玩耍和放松的情境中,吵闹是可接受甚至让人享受的;但在上课、写作业等需要保持安静的情境下,吵闹就会被讨厌。(二)儿童情绪体验与空间和兴趣、价值判断的匹配度1. 儿童的空间喜好与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兴趣访谈发现,“我(不)喜欢……所以我(不)喜欢……”是儿童常用的句式。以活动教室为例,L校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活动教室——机器人实验室、水科技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以及音乐、美术和劳技教室等。谈及这些地点时,儿童会说,“我喜欢唱歌,所以我喜欢音乐教室”,“我不喜欢机器人,所以我不喜欢机器人实验室”??杉舶切┞闫湫巳さ目占?。有的兴趣源自儿童的直觉感官,有的则受经验和家庭背景影响,比如“我喜欢无人机实验室……无人机太酷了”,“我不喜欢校门,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是儿童的直观感受,“我喜欢音乐教室,因为我喜欢跳舞,我从小就练习还拿过奖”,“我妈妈是科学家,所以我喜欢科技教室”则与儿童的过往经验和家庭相关。访谈还发现,儿童的兴趣并不都是个人化的。访谈发现,教师会着意培养儿童的共同兴趣。比如儿童都十分喜欢班级图书角,这与班主任教师对阅读的鼓励和赞赏是分不开的。2. 儿童喜欢“重要的”空间分析班级生活地图发现,黑板的“出镜率”和得分都颇高。进一步访谈发现,儿童为黑板打高分的理由是“它很重要”。在儿童看来,黑板的重要性表现在:“老师会把知识点写在上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上面有被表扬和批评的人名字,提醒我们要有好的习惯”??杉?,在儿童看来,黑板与“更好地学习”和“好习惯”挂钩,而这两点显然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三)儿童情绪体验与互动空间特征1. 儿童害怕危险的互动空间在班级生活地图中,教室门是得分最低。问及原因,儿童不约而同地说起了上学期的两起“流血事件”:在事件1中,两名儿童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以一名学生脚滑,头磕在教室门框上流血告终;在事件2中,一名儿童将门关上不让另一名儿童进门,两人隔着教室门进行角力,最后以开合推搡门之间,一名经过的女生被夹破手指告终。学生在回忆两起事件时,或面色凝重,或睁大眼睛,面露惧色地说,“好危险”“太可怕了”“好多血”??梢钥闯?,围绕教室门的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带给儿童不小的冲击,“教室门等于危险”的图式烙在了儿童的头脑里。2. 儿童讨厌“有门槛”和“不对称”的学习互动空间访谈发现,教室座位是儿童的学习互动空间。学习互动不仅是教师在安排座位时会考虑的因素,也是儿童挑选理想同桌时的主要标准。尽管大多数儿童表示喜欢目前的座位安排,比如“我喜欢我的位置,XX(同桌)和我是好朋友,我们分享好玩的事情”,但当研究者请儿童说出自己理想的同桌安排时,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对自己学习更有帮助的同学,“我想和XX坐,他的数学比较好,我可以向他请教”,“我想和XX做同桌,她成绩很好,可以帮助我”。理想同桌的选择在不同学业表现的学生那里也有差别。以成绩中下的C同学和成绩优异的D同学为例,C同学倾向于选择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他的“优生”,他直言讨厌一名“优生”,因为“他很自私,我们问他题目,他都不理我们”,而另一名“优生”却“很耐心,很愿意帮助我”;对D同学来说,她更愿意和成绩同样优秀或更优秀的同学做同桌,因为“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D同学觉得,如果和成绩差的同学坐会“很烦”,如她说,“我和现在同桌是好朋友,但她成绩很差,却总是黏着我,我想要写作业,我就觉得很烦……”可以看到,学习互动空间是“有门槛”的,而学习成绩是唯一“通行证”?!坝忻偶鳌钡难盎ザ占淞钛俺杉ㄖ邢碌耐Ц械教盅幔窍M玫匠杉ㄓ判阃У陌镏?;而“不对称”的学习互动空间令“优生”感到厌烦,许多优生会时不时地拒绝帮助成绩中下的同学。(四)儿童情绪体验与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1.“乖孩子”与“顽皮孩子”的空间分类访谈发现,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被同学称为“顽皮孩子”,“顽皮孩子”的活动空间也会被贴上同类标签。比如,学校禁止儿童去沙坑挖沙子玩,去玩的儿童被同学认为是“顽皮孩子”,而沙坑则连带被视作“顽皮孩子去的地方”。一名“顽皮孩子”表示,“沙坑是我们顽皮孩子去玩的地方……我们经常挖沙子,找宝藏……”。但实际上,“顽皮孩子”眼中的“乖孩子”们也会去沙坑玩,“体育课的时候,我也会去玩玩沙子?!揖褪峭嬉煌?,不怎么去”。不过,也有部分“乖孩子”坚决遵守校规,他们认为,去沙坑玩是“差的人”做的事情,如他们说“我们是不去的,我们都是好学生呐”??梢钥吹?,沙坑被赋予了“顽皮孩子的空间”意义?!巴缙ず⒆用恰倍源怂坪醪⒉辉谝?,他们好像接受了“顽皮孩子”标签,依旧去沙坑玩得不亦乐乎。而部分“乖孩子们”则显得很矛盾,想要去玩,但似乎碍于“乖孩子”的身份,即使去玩了,也要为自己辩白“不怎么去”。有的“乖孩子”则是带着“乖孩子”的身份自豪和对“顽皮孩子”的否定而坚决抵制。如果说学习互动空间的“门槛”和“不对称”是学生依据学习成绩的群体分类实践,那么“乖孩子空间”与“顽皮孩子空间”则是以行为规范为依据。分类的过程也是群体内部分化,接纳和否定的过程。分类划定了学生的身份与空间归属。2. 儿童喜欢满足其身份认同和归属的空间在儿童看来,升旗台(在绘图中,国旗总是和升旗台一起出现的。当学生说“升旗台”时,实际指的是整个升国旗的仪式空间)是祖国的象征,如他们说,“我给升旗台5分,因为它代表了国家”,“我喜欢升旗台,因为我是中国人”。可以看到,儿童对升旗台的喜爱内含着他们对国家和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不仅如此,当他们以升旗手或护旗手的身份踏上升旗台时,他们会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曾担任过升旗手和护旗手的儿童们表示,“这是一种把祖国升上蓝天的骄傲”,“升旗的时候我觉得特别自豪,我希望再去升一次”。而还没有做过旗手的同学则表达了羡慕和向往,“我也想成为升旗手,多光荣啊”。访谈发现,能让儿童自豪的并不只是升旗台,还有黑板报,排练室,宣传栏等,“我是宣传委员,我负责黑板报,这是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每周三和周五都要排练合唱,之后要代表学校出国比赛。进合唱队可不容易……”,“我是三好学生,去年的时候我的介绍就放在这里(宣传栏)呢”。可见,能够使儿童自豪的空间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公开的荣誉,以及对儿童身份和能力的肯定。儿童的自豪情绪实际是其实践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方式。(五)儿童情绪体验与空间中的权力和规则1. 惩罚权在场的空间令儿童感到紧张校门口是L??占渲械梅纸系偷某∷?。除了之前提到的校门设计与装饰没有满足儿童的直觉兴趣外,校门口每天早晨的入校仪式也是重要原因。观察发现,儿童入校有以下几个步骤:向值日教师和保安敬礼问好→与值日生互行少先队礼→接受值日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1)是否带水杯?(2)是否剪干净指甲?(3)是否携带手帕?(4)是否佩戴红领巾?据观察,大部分儿童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入校仪式。在访谈中,儿童也表示认可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对“尊重老师和同学”“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的要求;但儿童同时也表示,入校仪式让人紧张,“校门的话,……它让我觉得紧张。因为我就是有一次忘戴红领巾了,然后就被拦下来,还会扣班级的分。学生受到了惩罚,代表那个老师没管好,这样子?!毙C趴诘娜胄R鞘轿髁⒘烁鋈诵形娣队氚嗉迦儆涔亓馐叮馐俏蘅珊穹堑?。但随之而来的紧张感来自“被公示的惩?!?。儿童不愿给班级扣分,也不愿让班主任老师和班级“蒙羞”??杉?,校门口入校仪式的“教育性”是通过惩罚权激起儿童的羞耻心,甚至是恐惧感实现的,这让他们觉得“紧张”和“超级不自由”。2. 儿童喜欢基于规则的自由空间与“不自由”和“令人紧张”的校门口相反,操场是儿童公认的“自由自在”的空间,如学生说,“操场的话,老师只要指导一下,就不用管我们了”,“我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地跑步,没有人管了”。可以看到,对学生来说,“自由”意味着“没有人管”。结合校门口惩罚权的在场使儿童感到紧张,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儿童不喜欢成人权力在场的空间。事实果真如此吗?观察与访谈发现,首先,当儿童在操场上活动时,权力与规则依旧存在,比如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会在一旁看着学生,以免出现运动受伤、打架等安全事故。而儿童也清楚操场活动的规则,如不能打闹,不能单独回教室等。其次,当有事故发生时,儿童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儿童认为,“操场是自由的,但我们必须要自己小心”。可见,并不是以惩?;蚬嬖蛭硐中问降娜υ诔∪醚械讲蛔杂?。相反,学生需要权力的在场来保证意外事故发生时,活动能继续进行。因此,我们可修正结论为,学生感到紧张的是被强权控制的空间;而学生喜欢的自由空间不是没有规则的空间,而是基于规则,学生又有一定自主权的空间。如一名学生总结的,“自由呢,并不代表没规则的……有了规则,才会更自由……没有规则的话我们就没法听课。规则还可以让我们和平相处……”(六)灰色地带:儿童认为“与‘我’无关”的空间特征访谈发现,当厕所、沙坑、教室座位等被学生赋予积极或消极情绪时,还有一些空间处于学生情绪体验的灰色地带。这些空间被儿童认为是“与‘我’无关”的。宣传栏就是其中一例。观察发现,L校宣传栏共十个版面,其中四个展示的是学生获奖、学生作品等学生风采。显然,并不是每一名儿童都能拿出被学校认可的奖项和作品。因此,与前文中对宣传栏感到自豪的“三好学生”获得者相比,大部分同学觉得宣传栏“没什么好看”,“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类似的空间还有探究教室。据介绍,L校探究教室是其科技特色的品牌,约有两三个教室大小,分为3D打印区、机器人编程区、化学实验区等五个区域。但研究者在田野期间曾多次到探究教室所在的楼层寻找观察和进入的机会,却发现教室始终大门紧闭,室内也没有学生在活动。初期访谈得知,探究教室并不是“常年紧闭”的,有2名儿童表示本学期有在探究教室参加活动,但只是“去过几次”。随着儿童访谈的增多,探究教室的开放时间之谜也逐步解开。学生表示,“那里一般人进不去的……要去那里,都是选过的。要成绩好,还要动手能力强。成绩差的同学,老师觉得他们应该先提高成绩。成绩好的比如XX成绩好,但是他不太会(操作),就没通过选拔”。可以看到,当儿童面对宣传栏和探究教室时,面前横亘的是一道高高的“门槛”。这也就解释了儿童情绪体验的灰色地带的成因——部分学??占渚哂邢拭鞯牡燃缎?,只接纳符合标准的儿童。(七)小结:L校儿童的情绪地理特征1. 儿童情绪体验的类型儿童的情绪体验可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与‘我’无关”三类。其中积极情绪包括喜爱、有趣、轻松、自豪、自由等;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反感、讨厌、束缚、无聊、否定等?!坝搿摇薰亍痹虮硐治樾骼淠?,与学??占淙鄙僖庖搴颓楦械牧帷?. 影响儿童情绪体验的空间特征(1)激发积极情绪的空间特征:干净和具有清洁功能的空间,安静和能够维持安静的空间,与直觉和经验兴趣匹配的空间,安全的互动空间,无条件的互助空间,学生认为重要的空间,符合学生身份认同的空间,没有压迫性权力而气氛轻松的空间,基于规则的自由空间。(2)激发消极情绪的空间特征:(使)脏乱和吵闹的空间,不符合其直觉兴趣的空间,危险和有等级性的互动空间,不重要的空间,污名化的空间(即与“学习不好”“行为规范不好”等“污名”相联系的空间),强权控制的空间,没有规则的空间。(3)激发“与‘我’无关”的空间特征:等级性的空间除了激发儿童消极情绪外,还可能剥夺大部分儿童的情绪体验机会,使学生成为局外人。3. 儿童情绪体验具有多交点性仅从以上两点看,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一定的空间特征激发一定的儿童情绪体验;儿童的情绪地理是静态的。但实际上,儿童的情绪地理是动态的、流变的,具体表现为时间和情境向度的多交点性。比如儿童对某一学??占浔в邢樾?,但之后转变为积极情绪?;贡热缍赡芤蛭俪』诠嬖虻淖杂啥不恫俪?,也可能因为操场施工的噪音而讨厌操场,还可能因为他没有机会参加校田径队而觉得操场与他无关。再比如在学习情境下,学生偏好安静的教室;在课间,学生偏好吵闹的教室。?五、讨论与建议?综上,儿童对学??占涞墓刈⒌慵性谖甯龇矫妫海?)整洁和安静的外部环境;(2)与兴趣和价值判断匹配;(3)安全和平等的互动空间;(4)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相匹配;(5)空间中的权力和规则。进一步访谈班主任、科技指导、总务处教师发现,教师对学??占涞墓刈⒌阄韵录傅悖海?)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包括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与同学及老师的交往礼仪等。比如在学校里应该“佩戴红领巾”“日常交谈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要使用‘谢谢’‘您好’等礼貌用语”“不留指甲,勤洗手”等。(2)学习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旋律。比如,班主任教师鼓励学生在课间和其他休息时间待在教室里阅读课外书。(3)学生安全是第一要务,如班主任说,“班级是一个大集体,我们一定是以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考虑”。(4)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比如互帮互助的学风与团结友爱的班风。(5)学?;肪车纳肟萍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具有教育功能的空间装配。(6)打造特色教与学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建设探究教室、机器人实验室、水科技实验室等。(7)树立榜样,发挥空间德育功能,比如宣传栏展出优秀学生的风采。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级[33],对儿童与教师的空间关注点进行归类和对比,可以看到,儿童与教师的关注点既有重合也有差异。儿童的关注点在各个层次都有体现。教师的关注点则集中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而言,在生理需要上,学校打造生态环境与儿童对外部环境的需求相契合,但学校未能在空间设计中考虑儿童基于直觉的兴趣;在安全需要上,儿童与教师的关注点重合,都重视安全的校园环境;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上,儿童和教师都重视良好的交往氛围以及学校和班级给人的归属感;儿童的尊重需要方面没有获得教师的考虑。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层面,儿童快意探索与个人经验匹配的活动,学校需要基于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儿童的现代公民素养,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不难发现,当儿童与教师的关注点一致时,更容易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易产生消极情绪。在此意义上,邀请儿童成为学??占浣ㄉ璧牟斡胝撸闾吐阊姆⒄剐枨笫潜匾?。比如,L校的空间管理在儿童的尊重需要方面显然考虑不足,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所警示的,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时期,同伴之间的评价非常重要[28]。但L校的现实情况是,儿童们正面临着因成绩的高低和行为习惯的好坏而互相区隔、污名化与被污名化,而学校教育的干预却是不充分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学??占湟愣乃行枨竽兀看鸢甘欠穸ǖ?。首先,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儿童需求并不总是对其自身发展有益的。比如有的儿童因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对校门口的检查仪式感到反感,并表示取消入??占湟鞘交岣械娇炖质保颐强梢怨睦党鲎约旱南敕?,引导他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而不是就此取消检查或单独对这类儿童“开绿灯”;其次,儿童的想法有时不切实际,比如访谈中就有学生提出将校门口改造成儿童公园的样式,“要挂很多的气球”,“有很多的玩偶”。面对这样的需求,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可操作性的部分与儿童一起进行空间改造,并向儿童说明难以实施的部分。因此,在倾听儿童声音的同时,也要依据教育目的有选择地满足儿童的空间需求。此外,并不是只要保证儿童的关注点与教师的关注点一致就能让儿童产生积极的情绪。原因在于:情绪体验与教师的教育考量之间的异同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发生在学生与学校空间的互动之中。比如儿童与教师都重视校园安全,但这不意味着学校就此是安全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已经被满足了。现实情况是,在学生的追逐、打闹甚至探索沙坑和花坛的行为里都有潜在的危险性,但是,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儿童的身边??尚械姆椒ㄊ茄胙晌?占涔芾淼牟斡胝?。教师可以将安全问题、环境卫生问题、自习课规则问题等提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儿童共同制定和执行空间活动的规则,在全员参与的“社会控制”[35]中自动化地规范个人与空间的互动行为。此外,儿童情绪在时间和情境向度的多交点性揭示了儿童情绪体验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儿童的消极情绪同样有教育意义。教师需要学会解读学生情绪体验产生的原因,挖掘和实现学生情绪的育人价值。比如,当大部分儿童表示喜欢升旗台并为之感到自豪时,却有一名学生表示“讨厌”。深入访谈发现,原来该生也非??释晌焓郑谏涎诼溲×???杉南樾髦型硕灾泄松矸莺投宰婀淖院?。教师要做的不是否定他的情绪,而是纾解他的心结,肯定他对祖国的热爱,鼓励他继续为争取成为升旗手而努力。综上,“以儿童为中心”的学??占浣ㄉ栌ρ攵晌?占浣ㄉ韬凸芾淼牟斡胝撸磺闾⒘⒆憬逃康挠醒≡竦芈愣目占湫枨?;在解读儿童情绪的过程中挖掘和实现儿童空间情绪的教育价值。作者:钟程,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教育学术月刊》2022年第1期,第81-90页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Z]. 200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 [Z]. 2016.[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Z]. 2016.[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未来教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 [Z]. 2016.[5] 彭辉,边霞. 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兼论西方空间理论对儿童教育的观照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6] 钟程. 儿童空间实践:学校空间研究的新视角 [J]. 少年儿童研究,2020,(8):33-42.[7] Jenks C.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Essential Readings [M]. 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1992.[9] Holloway S L,Valentine G. Spatiality and the New Social Studies of Childhood [J]. Sociology,2000,34(4):763-783.[9]A.Corsaro W.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5th edition) [M]. New York:SAGE,2017.[10] 黄进. 儿童的空间和空间中的儿童——多学科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3):21-26.[11] Prout A,Janes A.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Provenance, Promise, Problems”//Constructing &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M]. London-Washinton,D.C:Falmer Press, 1997.[12]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23] [25]Anderson K, Smith S. Editorial:Emotional Geographies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1,26(1):7-10.[14] 李旭. 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15] 袁永雄,黄进.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幼儿园——基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调查 [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22-26.[16] 李晓文,原晋霞.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 [J]. 学前教育研究,2019,(2):70-80.[17] 尹弘飚. 情绪的社会学解读 [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 (4):108-114.[18] 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ation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9]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 Heelas P. Emotion talk across cultures [M]//R H,G P W. The emotion. London; Sage. 1996:29-49.[21] 乔建中.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2003,(5):541-544.[22] 费多益. 情绪的社会形塑——认知科学哲学的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4):82-87+127.[24] 蹇嘉,甄峰,席广亮,等. 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23-136.[26] Bondi L,Davidson J,Smith M. Introduction:Geography’s “Emotional Turn”[M]//Davidson J,Bondi L,SMITH M. Emotional Geographies. London; Ashgate. 2007:1-16.[27] Davidson J,Bondi L. Spatialising affect; affecting space:an introduction [J]. Gender,Place & Culture,2004,11(3):373-374.[28][34]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29] Wood G K,Lemley C K. Mapping Cultural Boundaries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Redefining Spaces through Organizing [J]. Democracy & Education,2015,23:1-9.[30] Literat I. Participatory mapping with urban youth:the visual elicitation of socio- spatial research data [J]. Learning,Media and Technology,2013,38(2):198-216.[31] Corner J. The agency of mapping:Speculation,critique and invention [M]//Cosgrove D. Mappings.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9:213-252.[32] Strauss A,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M]. Newbury Park:Sage,1990.[33]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新标准发布!关于7岁以下儿童2022-11-14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新标准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替代原有《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吨泄?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同时废止。相较于《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新标准对适用儿童年龄范围、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更改。增加了儿童生长水平的评价方法和头围的评价。更改了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百分位数值和评价指标的标准差数值。增加了 0~3 岁儿童头围的百分位数值和标准差数值。1.更改了范围2.更改了术语和定义3.增加了儿童生长水平的评价方法,增加了头围的评价4.更改了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新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来源:中国儿童中心综合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新浪财经安徽发布为未成年人?;ぴ黾印案衾氪焙汀胺阑鹎健保 傲礁咭徊俊狈⒉肌豆赜诼涫荡右到怪贫鹊囊饧?/div>2022-11-14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兑饧饭?0条,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就依法严格执行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び胙1;ぁ⑸缁岜;さ南谓幼鞒隽斯娑ǎ荚谖换T盎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の闯赡耆颂峁┣坑辛Φ乃痉ūU??! 兑饧访魅妨怂痉ɑ卦诎炖斫讨霸惫し缸锇讣惺视么右到?、禁止令规定的具体规则。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为避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侵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创设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查询和禁止制度。教职员工如实施上述侵害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即终身不得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如此判决,既能够让被告人明确知晓自己被禁业的范围,也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落实入职查询义务,还能够向全社会宣示,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有利于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为未成年人?;ぴ黾印衾氪汀阑鹎健??!备酶涸鹑怂??! 〗讨霸惫と缡凳┣笆龉娑ㄒ酝獾钠渌缸?,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判决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或者依照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其适用禁止令。 《意见》明确,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三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必要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裁判文书转送有关主管部门。因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等原因,不宜送达裁判文书的,可以送达载明被告人的自然情况、罪名及刑期的相关证明材料?! 兑饧分赋?,教职员工犯罪,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所在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和处罚。符合丧失教师资格或者撤销教师资格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将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教育行政部门,准确执行刑法、未成年人?;しā⒔淌Ψê汀兑饧返挠泄毓娑?,准确适用、严格执行从业禁止制度,对师德严重违规问题“零容忍”,净化校园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来源:中国青年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2022-11-11《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近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蓝皮书相关测算数据显示,我国慈善资源总量持续增加,2021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466亿元,较2020年增长8.57%?!洞壬评镀な椋褐泄壬品⒄贡ǜ妗罚虺啤洞壬评镀な椤罚┦侵泄缁峥蒲г捍葱鹿こ萄醭霭孀手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系列蓝皮书之一、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的品牌项目之一。致力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记录、经验总结和发展分析,为中国慈善公益研究提供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材料。自2009 年出版以来,《慈善蓝皮书》已经连续出版14年14本报告。经过逾十年的积累,它已成为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特点的重点参考资料。2022年《慈善蓝皮书》承续这一使命,对2021年度中国慈善事业进行了系统性复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慈善蓝皮书》主编朱健刚深度解析了2022年《慈善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2021年中国慈善大数据、2021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基本面、中国慈善事业第三波开启,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等等。朱健刚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式开启之年。继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和2016年《慈善法》颁布之后,中国慈善事业迎来了第三波浪潮。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一方面受到第三次分配政策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刺激。总体来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面保持稳定,在社会组织总量、慈善资源总量、慈善资产管理以及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发展。社会组织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09万个,较2020年同期增长0.73%,其中,社会团体37.1万个,社会服务机构52.1万个,基金会8885个,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1.07%、1.96%和5.96%。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773单,财产规模39.35亿元。共计631家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依法登记,较2020年增长13.90%。慈善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蓝皮书一直以来,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全核算社会公益资源总量。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466亿元,较2020年增长8.57%,其中社会捐赠总量为1450亿元,彩票公益金总量为1062亿元,志愿者服务贡献价值折现为1954亿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5.48%、10.64%和20.62%。高净值人群的慈善捐赠大幅增长。2021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慈善家的现金捐赠总额为245.14亿元,较2020年增长36.87%,在2020年出现降幅(-6.6%)的情况下迅猛回升。开展现金捐赠的同时,股权捐赠继续受到国内慈善家的青睐。2021年“99公益日”期间,累计超过6870万人次捐赠,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6亿元资金支持,总共募得善款41.69亿元。捐赠人次较2020年增长18.86%,募款金额较2020年增长53.84%。慈善资产管理继续稳健推进。2021年设立慈善信托227单,财产规模为5.71亿元,较2020年增加32.48%。除了扶贫济困、教育发展等传统领域之外,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成为国内慈善信托发展新的增长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迈向纵深发展。2021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22亿人,较2020年增长15.63%。全国志愿服务折合人工成本价值约1954亿元,贡献GDP万分之17.09。志愿服务指数相对于2020年增长26.41%。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升级与第三次分配政策被纳入基础制度建设,使得商业向善、科技向善以及财富向善形成三方合力,助推以人人慈善为内核的慈善事业加速实现主流化,这一切使得我国慈善事业在21世纪继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和2016年《慈善法》颁布之后,迎来第三波发展浪潮,呈现出“锚定共同富裕的慈善政策初步显现”“融合公益和商业属性的新业态的公益慈善组织迅速崛起”“商业向善、新技术赋能和社区慈善促进慈善资源高效集聚”、“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的发展特点。在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北京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葛宁、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翟雁分别作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联动研究思考”“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21-2022年:风险社会的中国志愿服务重构”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表示,自本卷起,蓝皮书尝试改革并重组编委会,向研究智库的一个展示平台方向逐步加强建设。本卷传承以往议题,继续推出年度捐赠、志愿服务、慈善法治、救灾等报告,并将原来分为十篇的年度十大慈善热点事件文章整合为一篇综述。此外,针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新推出了乡村振兴、企业社会责任、互联网与数字公益、社工与慈善联动等议题的深度报告,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与关注。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敦和基金会顾问孙春苗、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北京市慈善协会副秘书长孔丽华、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秘书长李红等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对《慈善蓝皮书》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杨团在总结时表示,《慈善蓝皮书》已出版14年,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蓝皮书未来将继续向前、不断完善。(来源:人民政协网,记者:舒迪)联合国大会:11月18日为防止儿童性虐待世界日2022-11-11联合国大会7日通过决议,指定每年11月18日为“防止儿童性剥削、性虐待和性暴力及促进受害者疗愈世界日”。决议申明需要根除和防止一切形式的儿童性剥削、性虐待和性暴力,促进受害者的尊严和权利,包括身心健康和疗愈权利。决议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相关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学术机构和私营部门等每年以各自认为最适当的方式纪念这一世界日。蚂蚁集团彭翼捷:信任力和影响力是让公益成为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2022-11-1111月10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公益慈善与数字减贫论坛上,蚂蚁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受邀分享。在她看来,数字时代,激发公众更大范围、更可持续参与公益的关键是构建信任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公益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公益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构建信任,真实、透明是构建信任的关键。彭翼捷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公益的信任力构建带来了更多可能。而有了信任力这个根本,打造影响力则是做乘法,是激发公益参与的加速器。其中,唤起公益参与者的真情实感,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打造影响力的突破口。从2006年为第一家慈善组织开通零费率的捐赠接口起步,如今,支付宝公益平台已经发展成一个集在线捐款、在线助捐等多种参与方式的开放平台,众多公益机构在这里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新参与形式,让一分一角都可以成为爱心,也让随手做公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过去一年,通过支付宝线上做公益超过100天的用户已经接近1亿人。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公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实。以下为发言全文:非常荣幸参与今天的圆桌。数字公益在降低公众参与门槛,提升参与度方面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面向未来,今天,我想跟大家重点探讨 “在数字时代下,如何激发更大范围、更可持续的公众参与?”我想关键是构建两力:信任力和影响力。 公益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构建信任。真实、透明是构建信任的关键,我们一直坚信,数字时代给公益信任力构建带来了更多可能。蚂蚁森林是我们2016年推出的互联网公益产品。通过让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行为,比如少开一天车,点外卖不要一次性餐具等等,积累绿色能量,进行线上虚拟种树。线上每种下一棵虚拟的树,蚂蚁集团就会出资在亟需生态修复的地方种下一棵真树。这其中,如何让用户知道树有没有被真实种下是最关键所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尝试了多种办法:通过卫星遥感的技术,用户们可以看到卫星地图上种树前后的对比图,种树后的卫星图片上有非常清晰的整齐的人为种植痕迹;在网络信号稳定的种植地块,安装摄像头,用户在蚂蚁森林里随时都能看到自己的森林春夏秋冬的变化。我们很早就在高德地图上上线了蚂蚁森林地块的地理位置信息,每逢5.1,10.1都有大量的用户自驾去蚂蚁森林的地块实地探访。同时,我们也积极发动、激励当地的种树人现场拍照,拍视频,发布在蚂蚁森林产品里,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看到自己种树地块的对应实景。透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我们发现,用户参与度大幅度提升。经过6年的努力,目前有超过6.5亿的人在蚂蚁森林践行绿色公益,一共种下了超4亿棵真树。未来我们还在探索更多可能,通过无人种植的技术,可以给每一棵树在种下的那刻就赋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卫星定位地址;通过无人机的多光谱/高光谱数据进行定量遥感分析,估算植物生长状态和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可以用科学的数据显示树木每年的生长量。数字的世界并不是虚拟的世界,而是真真实实的现实世界。各种新的技术和理念,让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真实,透明的反馈,从而大大解决信任力这一核心难题。构建信任力是本。而打造影响力,是做乘法,是激发公益参与的加速器。如何打造公益项目的影响力?我认为,唤起公益参与者的真情实感,并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打造影响力的突破口。线下的志愿者能获得亲临现场的真情实感,与受助者的沟通能让他们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和自我认同。这些真情实感如何在数字公益中打造呢?我想先分享一个小故事。2020年,一位网友拍到了在高铁站失声痛哭的女孩的一段视频。女孩这么伤心是因为长假结束返程途中收到了父亲的一句话:你妈又给你喂小鸡去了。为什么这句话会让女孩如此动容呢?这只小鸡来自我们的另外一个公益产品,蚂蚁庄园,在这里,用户可以在线虚拟养自己的爱心小鸡收爱心蛋,然后通过捐赠爱心蛋来助力公益项目,每一颗爱心蛋,都有爱心企业按比例真实捐款给相应的公益项目。小小的爱心蛋,不仅让用户有了低门槛表达爱意、参与公益的方式,还成了很多家人、朋友之间一起做公益的一个特殊情感链接。前面故事里的女孩的妈妈就是通过在蚂蚁庄园里喂养女儿的爱心小鸡传递思念和不舍。这个故事并不是个例,不少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通过蚂蚁庄园和子女“云团圆”。也通过每天喂养子女的小鸡报平安。有些情侣会每天把两只爱心小鸡绑定,一起吃饭,一起做公益;也有用户在亲人离世后,一直还坚持喂养亲人的小鸡,寄托哀思。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每个人的小鸡产生的爱心蛋看似一样,但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沉淀和不同的人与人的链接。有的是爱情的见证,有的亲情的链接,有的是友情的凝聚。而这些爱心蛋最终都捐给了一个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这些点点滴滴的爱最终汇成了大爱。上线5年多来,累计已有4.9亿用户在蚂蚁庄园养爱心鸡捐爱心蛋。这些信任和情感链接带来的影响力,使我们得以在一些紧急救灾等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聚合最广泛的公益力量,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去年河南水灾期间, 支付宝公益平台通过蚂蚁庄园在短短几天内就筹集到了超过5亿元善款,刷新了平台的历史记录。在公益伙伴们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支付宝线上做公益超过100天的用户已经接近1亿人。同时,今年上半年用户参与公益项目的平均时长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0%。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用数字技术塑造公益的信任力和影响力,是激发更大范围、更可持续的公众参与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信任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打造,在数字时代,公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实。 蚂蚁和愿意继续和公益伙伴们一起,提供好我们的技术和平台,一起让更多人便捷享受公益生活方式。谢谢大家。来源:人民政协网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2-11-10引言:日前,《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自2017年以来,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其中,基金会半数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县及以下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9成多参与乡村振兴。报告通过对首次进行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提出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是政府公益和社会公益的多样式组合。其中政府是所有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落实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虽然正式社会组织在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总量中的比例不高,但好评度和信任度较高。*本文节选自《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中《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略有删减,作者:葛宁、周王瑜、杨团、续志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慈善破圈升级,从支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走向推动弱势乡村整体性发展这一总体性目标的标志。乡村振兴就是在民族复兴的大视野、家国一体大视角下,让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人人皆愿为、皆可为、皆能为。这也推动社会公益力量融入和助力乡村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有机构成。01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现状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现状:1.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数量年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党的十九大在2017年10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2021年,我国社会组织从76.13万个增长到90.1万个,年平均增幅为4.2%。其中,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年均增幅为9.5%。2019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达到21%。四年间参与“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见将工作范畴介入乡村领域已成为更多的存量社会组织的选择。2.基金会半数参与乡村振兴,在全国三类社会组织中比例最高,且进入产业振兴领域。2020年,全国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资金支出为262.81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6.4%。尤其是大型企业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的力度明显加大,政府政策对于基金会助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多年来开展产业扶贫,连接发达地区资源投入定点扶贫的区县,在种植、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并重点在贵州雷山开展了种养产业帮扶、协调东部产业转移等就创业增收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见,支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基金会为主的社会组织行动。3.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县及以下注册的几乎都参与乡村振兴。由于基金会占社会组织总量的比例极小,2020年仅为0.9%,因此,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看,主要的类别是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在支持乡村发展的人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注册地在县级及以下的,占到全国参与乡村振兴同类机构的96%左右。这两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数量占全国社组织总量的24%。▲2020年全国县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机构数量(资料来源:易善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12月31日)县级注册的基金会尽管占基金会总量的比例很小,却较之县以上注册的基金会更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2020年,县级注册的基金会672个,参与乡村振兴的366个,占比为54.5%。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2021年在总量上排名前五的省区为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注册社会组织的注册地基本上都在乡村。4.科技类社团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举足轻重。科技类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社团为主,据中国科协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度全国各级科协所属学会共有29675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协会3848个,全国和省级学会从业人员达到50764人,全国与省级学会的年收人达91.8亿元。这类科技类协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组织、平台和人才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持能力,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型专业化的服务。其次,在乡村基层覆盖范围最广的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科研型专业化的服务。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1)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较之县级以上的社会组织更有助力本地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行为。(2)从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供给的视角,基金会是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视角。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不可忽视。(3)地方政府以政策鼓励乡村基层设立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4)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已将产业帮扶视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02村庄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及其分析关于乡村内部主体,特别是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发挥主体性,推动乡村公益事业。农禾之家课题组设计了农村公益慈善调查问卷,利用2022年寒假,招募大学生回乡针对问卷内容做访谈,进行社会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有以下主要发现。(1)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覆盖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各个领域。内容包含:教育类、经济发展干预类、社区及文化建设类、生态环境类、帮扶、保障类及文化建设或睦邻活动等。(2)政府是乡村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柿侠丛矗?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3)大部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通过村内和村外多主体合作方式进行,但是村内各主体合作多,外部力量与村内的合作尚少?!柿侠丛矗?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4)乡村公益行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这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有关,也与村庄与外部资源链接的通道不畅有关。(5)镇及镇以上企、事业单位在组织乡村公益行动、提供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6)慈善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公益行动不多,但获得好评和信任程度较高。从问卷所得数据看,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以提供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主。(7)乡村公益慈善行动在各领域的表现不平衡。政府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文体设施方面的比例最高,尽管具体行动主要县村集体组织实施的。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在乡村公益慈善中起关键作用。此外,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以第二产业公益助力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最低,仅占17%,第三产业占28%,老年人帮扶照料占38%,而这几项在当地农户重要程度评价上占比都很高,说明当前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供给还不能满足乡村自身的迫切需要。综上,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主要的来源和实施主体都不是外来的公益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村集体作为乡村内生的社会力量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乡村的公益慈善行动,本质上是政府公益和乡村内外的社会公益在乡村的多样式组合。对中国公益慈善界而言,乡村的公益慈善是个新课题。以往的认知仅将城市的公益慈善组织下乡做救助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视为乡村公益慈善,极少甚至没有将乡村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纳人视野。03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观念的挑战、组织的挑战、结构的挑战、能力的挑战。观念上来说,无论公益慈善组织还是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大业的公共性长远性均认识不足,甚至多视其为经济事业。公益慈善界需要认清政府公益与社会公益多样式组合的“大公益”是中国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下,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合作的乡村振兴其本方式,从而放开视野,思想破圈,更新观念,将社会力量助力包括产业振兴在内的乡村五大振兴纳入与政府公益相配合的公益慈善领域,才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乡村振兴大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组织上来说,地处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能否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有组织上的困难。放大视野看,乡村外部社会力量涉及组织与非组织也包含个体,而且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类别,组织起来的复杂性较之公益慈善组织更大。将这些社会多类别多主体的力量组织起来投人乡村振兴,是浩繁的系统工程。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要组织起来进人乡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原则和政策很难落地。结构上来讲,一是中西部社会组织总量不足,二是县及县以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总量不足,三是村庄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四是公益行动领域未能针对乡村的迫切需要。能力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自身资源和自有能力与乡村某一方面需求并做出能达至目标的行动。其中,找准与自己相匹配、能够做出有效回应的乡村的公益行动领域是关键。04应对挑战的策略思考和建议首先要坚持以村庄为主体,发挥其自主性和整体性功能。村庄在资源配置上能起到关键和长效作用的,是内部的社区自组织机制。外部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以什么方式与内部的社区机制相结合,往往决定着村庄资源配置的走向和效果。而要让村庄内部的社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起关键作用,就需要将尊重村庄主体性地位与尊重农民个体土体性地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目前视村委会为政府行政部门最底层派出机构的认识和做法,发挥村庄主体的活力。具体体现为修改村委会法以及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扩大村庄主体的自治权利;财税政策需加强对村、乡集体自办乡村公益行动的支持力度;赋予村、乡两级备案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权利;创新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社区企业现状的生产和服务机构以上四点。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乡村社会组织是根植于乡土的社会组织,对于本地乡村需求和问题的了解最为清晰。而且这类组织中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解决某类专项问题应运而生。他们的作用是城市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要以规划、备案、免税等配套政策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二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组织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组织的孵化和培育;三要大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基金会。最后要整合乡村内部与外部力量,聚合优势互补的合力。村和乡是乡村振兴的本体,村民集合体的村集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处于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配角地位。只有与村集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只有与村集体为主的多主体结成链接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在助力乡村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成效发展。对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要大力加强区域化的村乡集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涉农企业等多方资源整合;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上善”的社会公益力量。做好了,能形成真正支持乡村的拳头,就能迎来壮大全中国公益力量的重大契机。第二,是要专项孵化和培育村级带头人和村级领导核心集体;这是乡村振兴目前阶段迫切且大规模的需要。第三,推动科协、农技协、供销社等国家涉农系统形成乡村振兴联合体;重点聚焦于解决各类技术推广和应用间的脱节问题,并以在市场上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产业经济效益为共同目的,那么就有可能走出一条以优势技术促综合发展的新路,同时摆脱自己在国家体系中的边缘地位。第四,要加强研究倡导工作,培育两用人才及团队;方向与研究、倡导与传播、人才与团队培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探路整体需要的3种基本方式。人才只有形成团队,提升内部的协作能力、与其他跨领域跨专业的组织机构对话和合作的能力、对乡村振兴中快速推进哪些要慎重对待的鉴别能力等,才能对于实现更广阔也更深刻的乡村治理和治理能力的升级有所助力。来源:《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助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看法和思考2022-11-10慈善古已有之,历经近代、当代之变迁发展,正逐步实现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慈善的“高质量发展”不同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须立足于慈善事业从传统到近代、到当代、再到未来的相互连通。要在全面判断新时代的环境基础上,实现慈善事业形式更多样、慈善施与者与受众面更多元、慈善组织管理更规范、慈善公信力和透明度更提高、慈善治理监督机制更完善,慈善研究更深入,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提升内在动力。在慈善学术研究视角里,始终存有两大缺漏,即定义不清、古今断联。一方面,简单地将“慈善”与“社会保障”相等同,过分夸大“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中打通学科壁垒者甚少,甚至存有知慈善史而不及慈善学,知慈善管理而不及慈善史的现象。其实不能离开传统谈当代、不能离开历史谈现实。传统与当代的因承关系不可割裂,历史的生命力恰恰是在现实中存续的。基于此,对慈善事业的把握,须在方向上“正”、在问题上“准”、在认知上“全”,从而达到正确定位慈善事业,准确了解慈善事业历史转型,全面认识慈善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真正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道路,将慈善事业和慈善工作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弧⒅渌桑好魅反壬?、慈善事业、慈善文化的定义、相互关联及其时代特征与影响。 一是要明确慈善、慈善事业、慈善文化三者各自的定义。从定义本身来看:“慈善”是指人类精神世界之慈心与物质世界之善行两个层面的集合。慈善事业依照慈善法所界定的“大慈善”,既包括捐赠、扶贫、济困、助残等多种慈善形式,也含有文化、教育、医卫等公益内容。“慈善文化”有着文化应有的三个层次,即表层(物的层次),里层(心的层次)和中间层(心物结合的层次)?! 〈佣导纯矗骸按壬啤本擞纱撤銎都美У摹靶〈壬啤钡健按蟠壬啤敝鸩阶??!按壬剖乱怠贝嬖谧糯炒壬啤⒔壬?、当代慈善三种类型,历经两次历史转型,呈现出“扬弃”式的演进状态?!按壬莆幕币簿擞晒糯?、近代到当代的转变,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不断产生适应中国国情新的慈善思想和理念?! 《且魅反壬啤⒋壬剖乱?、慈善文化的关联。慈善事业是慈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两者相辅为用。慈善事业发生在前,慈善文化积淀在后。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生命力的延续和再现。慈善事业通过慈善文化形成传统,又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运行产生作用和影响。各国别、各地域的慈善事业既存在着共同性和普遍性,也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它们最终都将消失,但通过积累和沉淀的慈善文化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且魅反壬?、慈善事业、慈善文化转型阶段的特征及其影响。在古代,慈善事业与农业经济相适应,政府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民间慈善作为政府救助之补充,呈现官办、宗族、宗教和社会四种慈善交相运行的历史格局,其救助方式是养济为主,重养轻教。救助范围局限在本乡本土的熟人社会,并有着严格的道德评核标准。近代,施善者将做慈善视作社会责任与担当,民间慈善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大批慈善家群体和慈善组织涌现,善款来源广泛,救济方式和手段先进,开启了中国慈善的新面貌。新中国成立初,慈善事业一度停滞。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1994年慈善事业才得以正名,沉寂多年的慈善事业终于恢复。2008年,“全民慈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开始了第二次转型,社会捐赠大幅增长,慈善组织日渐增加,慈善活动范围扩展到社会公益领域,慈善事业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慈善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中运营……党和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识其所在:正确为当代慈善事业合理定位 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对慈善定义、地位等等方面的一些误区。想要发展好新时代慈善事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正确把握其定位,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目前要消除的误区主要有二。 一是针对“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或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讲法,其根本在于未厘清政府救济与民间慈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狭义的“小慈善”到兼有慈善和公益的“大慈善”,扶弱济困、养老哺幼、助残恤孤、服务社会和助力各项公益事业发展,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自愿共享机制的慈善事业与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二者内容和功能具有一致性。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需注重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建,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主体、并由政府主导,社会团体、个人自发参与的慈善事业是其重要补充。因此慈善事业只能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而绝不是其重要或有机组成部分?! 《钦攵浴耙缘谌畏峙渲乒餐辉!⒌谌畏峙涫枪餐辉5闹匾侄巍闭庵炙捣?,其根本在于未弄清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各自的含义与三者间的关系。其一,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中的关键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均指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首先明确了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社会功能。其二,第三次分配不等于实现共同富裕,慈善事业也不能直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更多地要靠的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去发挥作用,尤其是要通过第二次分配中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来调节贫富之间和地域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去达到公平。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只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助力和补充,并不能发挥主力作用。何况慈善捐赠纯属自愿,不能强迫。其三,慈善不限于富人帮助穷人。慈善讲究的是个人自愿、流程透明,需要的是公众参与和全民慈善,并无固定的群体和对象,普通百姓均可行善和做公益,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只要怀有慈心善意,爱人、爱物、爱社会,皆可认为是慈行善举?! ∪?、明其所往:认清当代慈善事业发展趋势和走向 身处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转型之中,需要认清当下和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使得人人皆可慈善,最大程度地发挥慈善的功用?! 〉贝壬剖乱盗⒆阌谥泄厣缁嶂饕逑执ㄉ栊率贝抡鞒?,正在经历如下变化:一是慈善事业的公益化转向,从帮扶弱者、只关怀人的传统思维逐渐转向关怀人的公共利益和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二是“全民慈善”现象的普遍可见,从个人到群体,从固定到非固定形式方法,当代参与者有了更多样的慈善公益行为选择。三是法制与慈善的深度融合,从慈善法的颁布到商讨修改,慈善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四是慈善事业的专业化方向转变,体现在慈善资本运营方式的专业化和慈善专业管理人才的专门化。 除了物质层面,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层面也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慈善事业的补充助推作用?! ∫皇且锨宕壬剖乱抵诠菇ㄉ缁嶂饕搴托成缁岬闹匾饔?。慈善事业通过扶危济困、济穷济急,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依然存在,政府的全面社会保障机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而慈善事业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优势恰恰成为新时代弥补社会保障不足的有力补充?! 《且锨宕壬剖乱抵诠餐辉5闹匾饔谩9餐辉J巧缁嶂饕宓谋局室蠛头芏纺勘?,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宣告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在这场攻坚战中,慈善事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它在补足民生短板、助力产业发展、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亦要摆正定位,客观评价,不能过度夸大其作用?! ∪且锨宕壬剖乱抵谏缁嶂饕寰裎拿鹘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凝结出恤老慈幼、扶弱帮困、乐善好施的优良慈善传统。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精神滋养。现今,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建设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很多领域不断滋长蔓延,导致道德严重失衡。在整治“道德滑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慈善事业的作用依然重要,不可或缺。来源:慈善公益报,作者:周秋光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金楠娟系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