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生活无助“抱团取暖”2012-08-27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
静悄悄的善举,不停歇的暖流2012-08-24店前的广告牌写明,馒头只送不卖,只能送给下岗职工、贫寒家庭、流浪者和拾荒者(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郭圻摄 新华网福州8月23日电(“中国网事”记者董建国)福建石狮的曾坑社区,一家名为“永恒阳光”的馒头店开张一年来,始终以“绵薄之爱”,温暖“风雨之人”,为困难群众送出免费馒头35万多个,并准备再开一家店。 一年来,馒头店幕后老板始终没有露面,工作人员也守口如瓶。馒头店感动了上万网友。不少网友认为,“爱心馒头”填补的不仅仅是饥饿,它传递的是爱心,彰显的是人性之善。 温暖,从每天早上开始 22日7时许,环卫工人丁怀贵,拖着疲惫的身体,踩着满载垃圾的环卫车,在“永恒阳光”馒头店门口停下来。 热气腾腾的馒头,散发出缕缕麦香,两名年轻店员小陈和小涂正在忙碌着。 老丁径直走上前,小涂掀开蒸笼,麻利地将两个馒头递给他。老丁道声“谢谢”,把馒头塞到嘴里。 店前遮阳棚下,十几个人坐在桌旁吃着馒头。醒目的红色招牌,一如既往地温暖着路人:“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困难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如果您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欢迎您来免费食用。” 这样的场景,天天在上演。自去年8月3日开张,一年多来馒头店践行了招牌上的承诺“传递绵薄之爱,温煦风雨之人”,也回应了社会上对其“利用善举进行商业炒作”的质疑。 “每天我们5点多就要起床赶做馒头,7点开门迎客,一直到傍晚7点。”店员小陈说,每天做1000个馒头,除了春节期间停业,其余时间风雨无阻,因为“放一天假,有人就可能一天吃不到馒头”,一年来应该送出了35万多个馒头。 尽管是免费店,但毫不含糊:一整套崭新的设备,蒸笼是上好材料;上等的面粉,还特意加了几勺糖…… “一年多,馒头店开销了40万元。”小陈说,每天面粉需一两百斤,三间店面每月租金2500元,加上煤气费、原料,每天成本在1000元左右。这些花费都是一位神秘老板在支持,对老板的身份,小陈和小涂守口如瓶。 一名家境贫寒的人在馒头店里吃着馒头,馒头店规定,在店里可以随便吃,而每次仅仅允许带走两个。目前,有近200人长期在这家店领取馒头(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郭圻摄 感动,在人间温暖弥漫 每一天,馒头店都涌动着脉脉温情。店员们和幕后老板温暖着“穷亲戚”们,“穷亲戚”们也想着法子回报爱心。 “我们在彼此温暖,来吃馒头的朋友们带给我们很多感动,这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理由。”店员小陈说,他和小涂每天两点一线,要么在店里,要么在住处,要么在路上。有时也会觉得疲倦,但总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过来吃馒头的人都会道声谢谢。”小涂说,“我们彼此不知道名字,但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拉近了距离。” 环卫工人老丁每天除了打扫马路,还义务帮忙打扫馒头店的卫生。“我们这些人漂泊在外,别人帮助我们,我们很感动,也想着回报。”他说,尽管他很少和店员交流,但相互都能体会到浓浓的情谊。 “吃了你们这么久的馒头,总觉得不好意思,这三十块钱给你们买水果吃。”这天,70多岁的王大娘硬把身上的钱塞给小涂。她腿脚不便,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吃馒头。 馒头店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人写信感谢,有人赶来“捧场”,有人捐款赞助。店员们一一表示谢意,同时婉拒。 “我们只要有能力做下去,就不收任何捐款。”小涂说,他也不知道到底拒绝了多少资金。一年来,馒头店收到几十封感谢信,他们都藏在柜中,“这个没什么,不必张扬。” “店里会继续给大家提供馒头,我们会坚持下去。”如今,小陈已经与房东续签了一年的租房合同,并正在寻找新的地址,准备再开一家新店。 店里的伙计从早上6点就开始工作,每天他们都要送出近2000个馒头(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郭圻摄 善举,原本就不需轰轰烈烈 爱心馒头,填补的不仅仅是饥饿。一年来,馒头的“微薄之爱”,温暖着经受困顿的“风雨之人”,也在网络上聚起爱心暖流。新浪、腾讯等相关微薄转发已达百万多次,网民们一次次用鼠标传递温情。 网友“Daniloor”说:“一份善心温暖了每一个人。世间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一个小小的馒头可能不值几个钱,可是它包含的爱心、善心却令我们每一个人动容。” 网友“朱古力”说:“免费馒头恩惠虽小但受惠者众,领取简单不需铺垫没有喧哗。真希望类似的善举能再多一些,不是大张旗鼓的炒作,而体现在深入人心底的细节。” 也有网友表示不必过于在意背后老板是谁,因为“唯善无小事,沉默的善举,传递的反而是更多的温情。” “有一种善举是沉默的善举,不想被过度关注,只想力所能及地做事,求的是心灵慰藉。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本质的善,不要把免费馒头复杂化。”一位网友如是说道。 更多网友感动之余,更在追问自我。如一网友所说,“免费馒头,见证世间冷暖,彰显人性本初的良善。我们总在抱怨社会的冷漠、道德的滑坡,岂知慈善原本就不需惊天动地,饥饿里的一个馒头,风雨中的一把伞,困厄中的一个微笑,这都是行善。希望你我的涓滴之善,可以汇成社会爱的海洋。” 来源:新华公益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8/24/c_123624100.htm
-
61.1%受访者认为王安忆三嘱适合年轻人2012-08-23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
-
公益机构筹资官员“募款提成”引热议2012-08-21近日,自诩“百分百网络微慈善”的浙江金华慈善平台施乐会被曝出“有偿社工”模式,机构允许志愿者在募款成功后,直接从善款中拿走提成,最高提成可达到善款的百分之十五。该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
-
小崔乡村教师培训侧记:照亮别人时 不毁掉自己2012-08-20在崔永元看来,忍辱负重可能是乡村教师的一个美德,他们忍得了、负得起,但社会得给予他们尊重。“我希望我们的乡村教师走到哪都得有横幅,就像首长那样,乡村教师完全配得上这份尊重。”
-
晒三公、郭美美等成去年网络热词 公益慈善受关注2012-08-20中新网8月18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今日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晒三公、官微、郭美美、PM2.5、hold住”等成2011年网络热词。
-
我国微公益发展迅速 专家建议纳入法制化轨道2012-08-17随着微博的兴起和广泛运用,2011年以来,一种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模式——“微公益”快速发展,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发挥着影响力。
-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公益2012-08-142012年08月13日 经济?;碌闹泄? 基金会面临募款挑战民间组织受公益政府购买公众捐款有待激发。 2012年未必是地球的末日,却无疑是世界经济黯淡的一年,经济危机也严重影响到本身不能产生经济收益却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组织。 企业基金会 一个“逆袭”独立性案例 8月6日,万通公益基金会与十数家项目合作伙伴进行了交流研讨会,相较于两年前那场“激烈交锋”,这次交流的双方格外友好亲切。显然,经过两年的磨合沟通,这家由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已经与民间公益组织实现了真正的友好互动和携手进步。然而,就在一片进步的气氛中,多年来一直强调“独立”的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却宣布“未来基金会将向企业回归”,而一向敢言的李劲也并不回避,调整的主要原因来自经济下滑给基金会带来的募款压力。 “从强调独立到向企业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应该说,这是基金会为适应现实情况而做的一种战术性调整。”李劲说。 万通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作为一家不能向社会公募的基金会,基金会的注册资金来自于万通地产、万通实业和创始人冯仑的个人捐赠。 虽然身为一家企业基金会,但多年来,秘书长李劲一直在不同场合强调基金会的“独立性”。在2010年基金会与合作伙伴交流会的现场,有合作的民间公益组织质疑万通基金会因为要受“企业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很好顾及合作伙伴的感受,李劲回答,“我们没有承受来自企业的压力,独立是万通基金会的原则。”而在两年后,当独立的万通基金会顺利踏上与合作伙伴的和谐之旅时,李劲却意外宣布“基金会将从独立基金会向独立运作的企业基金会转变。” 究其原因,李劲坦言:主要原因来自于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募款压力。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此前,万通基金会这部分费用每年为70万左右,这意味着,基金会每年必须募集到700万元的捐款并投入公益项目,才能获得维系正常运转的70万元费用。 从成立至今,除了一笔30万元的玉树救灾专款来自深圳鹏华基金之外,万通基金所有捐款都来自万通企业和冯仑本人,每年万通控股和万通地产会分别把净利润的1%和0.5%捐给基金会。 而随着全球经济下滑,“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700万元的募款对基金会来说将是个挑战。”李劲说。 完不成700万的捐款,意味着基金会拿不到70万元维持正常运转的费用,面对经济压力,李劲一改过去对基金会独立性的强调,开始向企业“靠拢”,其中一个现实的做法是,将两名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放回企业去,由企业发工资,以此降低行政管理费,最终降低募款总额的压力。 而对企业的回报,李劲表示,基金会未来将更多考虑对企业的品牌宣传,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参与基金会活动的机会。 “至于更多的品牌宣传,目前还没想好。”李劲说。 “企业基金会独立与否取决于其自身定位,不存在好或不好的判断,因此,万通基金会的调整本身无可厚非,但从基金会的整体结构上,我们会希望更独立的基金会越多越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表示。 公募基金会近忧募款远忧信心 作为近年因信息透明而声名鹊起的公募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同样遭受了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秘书长刘文奎坦言:“筹款压力挺大,过去走一个人马上会补一个人,现在为了降低行政开支,如果有人员离开,我们会尽量让其他人顶上,能不补就不补,能少补就少补。” 2010年,扶贫基金会筹款达到5个多亿,去年筹款总额则为2.6亿,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大的自然灾害少;第二是“郭美美”等负面事件的影响;第三就是来自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经济衰退今年带来的影响会更大。”刘文奎说,为了应对筹款压力,扶贫基金会今年调整了筹款目标。尽管基金会的品牌项目运行状况都不错,基金会的口碑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基金会仍慎重地把今年筹款目标定为2.6亿,与去年持平。 “目前来看,基金会还可以持续,但随着经济?;睦┥?,公益行业未来的发展压力会更大,而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行业本身和公众的信心,一时的?;湍压囟既菀锥晒绻庵盅沽Τ志么嬖?,而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就会动摇行业和公众对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信心,而信心的恢复可能是最慢的。”刘文奎说。 “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购买,放宽对基金会的免税范围,把政府接受的捐款多让出一些给民间组织,相信如果政府多做一些调整,对改变现在的困境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文奎说。 民间组织 政府发力前景乐观 正如在世界经济衰退中,中国虽受影响但仍被多国寄望、为缓解?;峁┝擞辛χС乓谎谡獬【梦;顺敝校矶嗝窦涔孀橹芤嬗诨恼?,成为“安全岛”。 刘文奎对“政府购买”的期望在民间公益组织“北京红丹丹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红丹丹)身上得到了印证。 “虽然经济不好让企业效益受影响,但今年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购买,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感觉发展前景很乐观。”红丹丹创始人、中心主任郑晓洁的声音透着喜悦而轻快。 据郑晓洁介绍,去年,红丹丹的“盲人出行”项目实现了北京市的政府购买,得到5.6万元的项目费用,今年红丹丹提交了三个项目参与政府购买的申报,郑晓洁觉得“申请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去年政府购买占红丹丹总收入的5%,今年应该可以达到30%,我们明显感觉到一年比一年好!”在政府的扶持下,郑晓洁觉得,虽然全球经济衰退,“但我们并没觉得受到威胁。” 虽然政府保障让民间组织在?;氯阅芷轿确⒄?,但另一家“还没受什么影响”的民间公益组织创始人则表达了一种更好的保障方法,“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主任李涛说:“从长远来看,公益组织抵御经济?;寤鞯淖詈梅椒ㄊ且揽孔钇胀ǖ墓?,如果我们的发展都是依靠普通百姓的支持实现的,那即使经济?;嚼?,百姓对你的信任不会影响小额捐款,即使捐款会缩水,也不至于酿成大危机。” “公益组织要健康发展,真正可以依靠的是最普通公众,因此,降低公益组织的注册门槛,放开公益组织的公募权,才是对公益组织长远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也只有让公益组织真正依赖公众,而不是依赖企业,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公益组织的透明化进程。”李涛说。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唇腭裂慈善救助机构美国微笑列车创立于1997年。虽经历过经济?;逼?,但由于一半以上的捐款都来自于个人,而个人常态的小额捐款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不会太大,所以,微笑列车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以“平均每5分钟完成一台免费手术”的速度为全球各地的贫困患儿带来新生。 专家 制度瓶颈亟待打破 “全球经济衰退给公益事业带来的影响去年就已经体现出来了,2011年中国捐款总量减少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今年经济更不景气,从长远来看,公益事业要健康发展,目前的制度瓶颈需要打破。”邓国胜说。 邓国胜所说的制度瓶颈可以用三个数字来体现。 8%:《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这意味着不能向公众募款的非公募基金会如果每年不能获得捐款,将会逐年萎缩。 10%:《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意味着基金会如果要维持正常运转,每年必须募集到运行成本10倍的捐款,否则,正常运行无以为继。 2倍:《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免税资格,其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 在以上三个数字的“三管齐下”形式下,中国的基金会一方面承担着生存和发展的募款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工作人员工资回报低的限制。 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做着基金会的工作,拿着企业的工资。不久前,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显示,中国企业基金会披露的工作人员数量平均每家只有两人。一家著名的企业基金会工作人员坦言:“我们都是企业员工的身份,如果算基金会的人,一方面不要说奖金福利,连正常的收入都不理想;另一方面,相较于基金会单一扁平的结构,企业有更多的升职空间。 来源:京华时报 原文地址: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8/13/content_960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