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腾讯发起的99公益活动可谓是赚足了眼球,轻松登上了中国公益的头条。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去年秋天同样火爆的“冰桶挑战”。这两次活动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许多评论文章也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和总结。在这里,我想与大家探讨的是——中国公益筹款正在进入的新常态。
回顾以前的筹款模式,比较常见的一般是慈善义演、晚宴、拍卖,还有街头募捐等。但是今天,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推动,公益筹款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公益组织以及互联网的一些平台企业都在尝试着借助互联网,打造新的筹款模式。去年的“冰桶挑战”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借助各路名人在新浪微博上的推动以及瓷娃娃的积极承接,该筹款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接近千万的筹款规模。刚刚过去的99公益日,通过腾讯前期充分的策划以及各公益组织的积极响应,在短短的三天实现了超过一个亿的筹款规模,加上腾讯配捐的一个亿,公益组织可以拿到的资金超过了两亿!那么,为什么这两次筹款活动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其实关键的就是互联网、运动式、众筹三者的有机结合。
众筹就是向众多的人筹款,是公益筹款的基本逻辑,在没有互联网以前,通过慈善晚宴、街头募捐的形式,是一种面对面的众筹,这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能够传播到达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取得的成效自然有限。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互联网发布众筹,非常容易就到达了更多的目标人群,从而让筹款的难度极大降低。但是到达并不代表实现,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互联网上的众筹成功率非常低,基本不超过5%,在海量的信息里面,一个筹款活动太容易被忽略了。所以,第三个因素——“运动式”的介入就不可或缺。运动式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日期或阶段,发起一个活动,依托名人效应或其他吸引眼球的噱头,形成一个短期传播的高潮,从而吸引用户的关注,并诱发用户的行动。如此,才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一次公益筹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比如手机上的便捷支付手段方便大家能够及时付款,一比一的配捐极大地激励了大家的捐赠热情等等。
去年的“冰桶挑战”还只是一家机构受益,而这次99活动受益的项目多达2100多个。这必然会激励各方面进一步遵循这样的思路去模仿,从而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公益筹款的新常态。
1、要始终铭记我们为什么而筹款
这听起来似乎是废话,但是,这却是最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是为了筹款而筹款,却忘记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2、要设计标准化的筹款产品
靠眼泪筹款的时代已经慢慢逝去,今天的捐赠人更加理性!在互联网的传播大潮中,一个解决方案简单清晰、费用支出逻辑明确的筹款文案才能够更容易在第一时间获得捐赠人的认可。
3、要细分并定位捐赠人群体
众筹的成功很大程度是要依托于社交平台的,而今天的社交平台本质上与以前线下的慈善晚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相关人的聚会场所,只不过是用更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相关人聚集起来。并不是社会上的所有人都适合给我们机构特定项目做捐赠人(不能简单贪多),我们希望哪些人成为我们的捐赠人并成功与他们建立相关性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通常到达关联人的方法有两个——朋友与粉丝。朋友是我们比较容易到达的人群,但粉丝其实更重要。通过关键人物的引领,让更多的粉丝来参与是公益机构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
4、要善于寻找并把握合适的时机
月捐虽然是更理想的一种捐赠模式,但是今天的中国公益环境“运动式”才是常态。各种节日、各种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我们筹款的时间窗口,公益机构千万不要临时盲目地追风,而是基于前面谈到的三点,时刻做好准备,静静等待窗口的来临。
5、要构建闭环的流程
筹款结束只是我们公益行动的开始,捐赠人捐钱后才开始真正关注公益机构的一言一行。所以一方面公益机构要按照既定的项目逻辑开始行动,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地反馈及时与捐赠人进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要特别说明,信息的反馈并不简单是钱怎么花的,更重要的是对项目逻辑的深入宣讲以及执行过程中与预设逻辑的匹配度。钱从来都是事的副产品,一味地围绕钱只会作茧自缚,这是当下公益机构要千万切记的。
总之,面对“在互联网上执行的运动式的众筹模式”的公益筹款新常态。公益机构需要做的其实还是不变应万变。始终做好自己,用平常心静待风口的来临。
当然,广义的公益筹款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的模式,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机构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很多领域的公益机构其实可以按照社会企业的逻辑,寻找到新的筹款模式。具体内容,咱们下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