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 |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之未成年人保护篇2021-07-06稿件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
构建“儿童参与”的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2021-07-05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しā罚ㄒ韵录虺菩挛幢7ǎ└吨钍凳?,它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起为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新未保法指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闭馕菇ㄆ栈菪投@肷缁岜;ぬ逑堤峁┝朔芍С??!笆濉笔逼冢夜;ず透@乱抵贫冉ㄉ枞〉美沸猿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政策体系仍以补缺型为主,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尚需完善,儿童?;さ纳缁嵩鹑位剐杞徊叫?。随着新未保法的实施,“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我国儿童工作的重点是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儿童需要相匹配、与各项制度相衔接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体系。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的儿童?;し裢绾褪痉痘亟ㄉ瑁颐墙⒔∪匕;すぷ魈逯苹铺峁┝吮蟮木?。如江苏省探索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儿童福利与社会?;すぷ餍赂窬?。宁夏儿童福利院打造开门办院服务基层平台,将优质的儿童福利资源和管理服务模式向更多的困境儿童延伸。广州市民政局为拓宽困境儿童救助?;で?,开通24小时救助?;し袢认?。郑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以儿童回归永久性自然家庭为导向,采取类家庭、家庭寄养或收养等家庭模式供养、?;だЬ扯T谡庑┑胤骄榈幕∩?,民政部3月批准发布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MZ/T167-2021)》,完善了儿童福利机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将有力地促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5月25日,民政部发布14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综合国内外在儿童福利和?;ぬ逑到ㄉ璺矫娴某晒?,一个健全、普惠的儿童福利与?;ぬ逑涤Ω檬橇岫鋈?、家庭、社区、学校、社会、政府部门的综合系统。当前,新未保法已将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各界?;ざ脑鹑尾颓宄?,基本上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社会各界联动,儿童参与、家庭监护、专业指导、社区支持、学校关爱、政府督导、民政兜底、司法?;ぁ⑸缁嵝钡幕?。结合笔者既往调查研究经验,需要特别强调“儿童参与”的问题。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重视”。新未保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充分考虑其真实意愿?!北收咴谡攵岳Ь扯牡餮兄蟹⑾郑憾幸欢ǖ淖晕冶;ひ馐队胄形?,如果他们了解有关生理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一般会主动?;ぷ约?,或者把自己受到伤害的情况告知家长,形成儿童?;さ牡谝坏婪老?。如何促进“儿童参与”?笔者建议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将未成年人的自我?;そ逃谌爰彝ズ脱=逃?;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未成年人的自我?;ひ馐?;完善相关机构的职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各地要将未成年人?;と认叽蛟斐啥闼咝纳?、表达诉求的“知心人”,成为儿童问题及时发现、精准排查的“搜索线”,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优势,主动出击,确保儿童权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作者系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州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我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历史轨迹2021-06-2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实践探索,社会组织已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个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基本形成。从少到多到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计划经济影响,社会组织活动空间不大,作用有限。直至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恢复,社会组织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1988年,民政部成立“社团管理司”,为社会组织后来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截至 2020年底,全国登记社会组织89.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7.5万个、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51.1万个、基金会8385个,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首次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为中国社会组织明确了实践指引、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找准角色定位担当国家治理参与者的重任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这是“社会组织”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2016年《两办意见》首次明确“社会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党和人民的期待,社会组织不负众望。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和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组织都在抢险救灾和抗击重大灾害中挺身而出,肩负重任,表现不凡,从而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点赞。各级政府不断为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创造条件。民政部2017年印发《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上海2020年发布《关于推进本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指导意见》,如此等等,一系列举措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群众生产生活保障的广度、深度、效度。我国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构建者、助推者。守初心担使命助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组织始终自觉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与国家发展同向发力。2017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全国社会组织踊跃参与。据民政部统计,脱贫攻坚以来,全国社会组织实施扶贫项目超9万个,投入资金1245亿元,受益人口达1.1亿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2.81万人。我国社会服务机构占社会组织半数以上,是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以教育和医疗领域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国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占全国各类学校总量的36.13%,民办养老机构接近全国养老机构总量的一半。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组织将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续写崭新篇章。弘扬社会风尚推动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积极担负抗击重大灾难的历程中得到锤炼和磨砺,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步。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募捐中,慈善捐赠金额首次破千亿元,因而这一年被誉为“中国公益元年”,许多公益慈善组织在这一年留下了未曾有过的辉煌?;チ晌贫夜壬剖乱捣⒄沟闹匾屏?。据民政部统计,2006年全国共募集善款约100亿元,到2016年达到1392.94亿元,“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充分挖掘互联网潜力,在2015年发起“99公益日”,给中国带来了每年一届的全民公益日。在这项活动的推动下,“人人可公益”理念深入人心,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在中国大地播撒。鉴于公益慈善组织在网络公益中的精彩表现,民政部因势利导,2016年后指定了包括“腾讯公益”在内的两批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网络公益的开展拓展空间、规范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076个,净资产规模超过1900亿元。释放创新活力形成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纵观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党和政府、社会组织自身以及全社会,始终都在大胆尝试,共同探索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最佳答案。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此后,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开展了一些具有改革意义的工作。如2013年在双重登记管理制度基础上开始探索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2015年推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6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和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均将社会组织明确为非营利法人等。在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推动社会组织日常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的努力从未停止。登记管理机关引入信息公开、“双随机、一公开”、第三方评估、信用信息管理、重大事项报告等监管措施接连出台,规范涉企收费,加强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在信息化方面则推动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上线,22个部门联合部署“打非”行动则把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这项重要工作推上新台阶。伴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社会组织运行更加公开、透明,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高质量发展、健康发展、有序发展正在成为现实。激发内生动力社会组织能力持续增强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有限、人才匮乏、筹资能力不强、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各级政府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取得实效。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份率先建立了党委常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将社会组织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事项,提高了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财政部、民政部从2012年开始设立“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截至2020年,项目累计拨付资金15.42亿元,带动配套资金约10.84亿元,有效带动了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例如,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从2015年开始连续五年获得中央财政项目立项,累计获得200余万元项目经费。理事长王德祥说:“这有力补充了经费来源,提升了策划执行项目的能力,促进了基金会与地方政府、爱心企业的资源链接。”另外,各级政府将转移出的职能优先交给社会组织承接,增强其服务能力。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几乎成了各地的“标配”,公益创投实践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不容忽视的是,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薪酬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旨在降低社会组织运行成本,促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勤思考善总结掌握社会组织工作规律性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国社会组织工作的成功密码在于“五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坚持服务功能、坚持培育与管理并重、坚持依法自治。这“五个坚持”是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工作规律性的深刻认识,也是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截至目前,全国社会组织“两个全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国7万余家行业协会商会已经基本完成脱钩,“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成为历史。一个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建立。毋庸讳言,我国社会组织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蹚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那我们就有足够的信心在未来阶段的奋进路途上走向更加成熟,以更辉煌的成就向党和人民交出自己的答卷?。ㄌ卦纪ㄑ对薄 ≌杂钚拢├丛矗褐泄缁岜ㄉ?/div>“十三五”时期,我国儿童教育事业面向均衡化制度化发展2021-06-29导语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过去一年,我国儿童教育取得进一步的均衡发展 ,成效主要体现在:新未保法进一步强化学校?;ぶ霸?,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政策体系日益健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儿童教育领域制度建设不断加强01 新未保法进一步确立完善学校?;し煽蚣苄隆段闯赡耆吮;しā肺魅费1;ぶ霸?, 强化学校?;び胄T鞍踩芾?确立基本法律框架,主要呈现 八大重点 :一是防治校园欺凌,二是从防治性侵害,三是开展性教育,四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五是保障未成年人人身权利,六是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义务及安全管理,七是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八是完善网络?;ぶ醒T鹑?。02 婴幼儿照护服务领域初步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为人口政策提供相应政策支持。2020年我国首次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和引导城市政府系统规划建设托育服务体系?!笆奈濉笔逼?-3岁儿童托育服务将成为重点。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03 教育系统积极构建儿童疫情协同防控体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卫健、民政、教育等部门共发布9项文件,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科学有效防控疫情及传染病。以儿童重点聚集场所防控为抓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儿童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儿童教育领域普及水平全面提高01 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使用结构优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8年超4%。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42891亿元,较2019年增长7.09%。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04%,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经费投入结构逐步优化, 其中义务教育占比最高,学前教育涨幅最大,高等教育出现爆发式增长。02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升,取得跨越发展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020年,我国幼儿园总数为29.17万所,在园幼儿总数达到4818.26万。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2%,五年间增加10.2个百分点。03 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提高,保障力度增大《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全面落实, 特殊教育体系稳步扩大,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与保障力度得到全面提高 。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有特教学校2244所,较2015年增加191所;在校生88.08万人,较2015年增加43.86万人,增速高出2015年两倍。(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民政部召开全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2021-06-236月22日至23日,民政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工作经验,提出了新发展阶段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要求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步伐。受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委托,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出席会议并讲话?;嵋橹赋?,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要求,深入落实《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嵋橐?,“十四五”期间各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统筹规划,处理好发展数量和提升质量、外部扶持和内生动力、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三方面关系,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发展环境,努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居民服务方面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嵘?,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陕西六省民政部门以及青岛市城阳区作了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参会代表参观了青岛市社会组织党校、青岛市城阳区社创一条街、后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大集等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和活动场所。同时,会议还通报了全国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自查自纠工作情况,对下一阶段社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以及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等工作作出部署。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主持会议。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炳国,青岛市政府副市长栾新,青岛市城阳区区委书记王波,全国各?。ㄗ灾吻?、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山东省各地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等共100余人参加会议。“十四五”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将怎样发展?规划来了!2021-06-186月18日,民政部举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对规划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豆婊非康鳎笆奈濉笔逼?,民政工作必须坚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豆婊访魅罚?025年,要达成“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进一步畅通和规范。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更加凸显”的目标。据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介绍,《规划》第三章部署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任务。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陈小勇表示,下一步,将以加强社会组织法治建设为重点,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制度,以社会组织高质量登记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配合司法部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同步完善登记配套政策,健全登记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三同步”制度,推动社会组织行政负责人与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化。三是完善登记审查,加强发起人和负责人资格审查、名称审核、业务范围审定,强化成立必要性论证,提高社会组织准入质量。四是完善清算注销制度,开展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加快社会组织退出,不断优化社会组织结构。那么,“十四五”时期,社会组织、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究竟将如何发展,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呢?共同任务:广泛参与民政重点工作规划明确到2025年民政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是:民政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政事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这些目标,要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具体来说,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组织等需要在以下重点工作中发挥作用:第一,向乡村提供民政公共服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豆婊非康?,“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二是要提升农村地区民政公共服务水平。《规划》要求,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向乡村提供民政公共服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豆婊废允?,农村地区民政公共服务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孤儿等帮扶社会福利制度,困境儿童和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农村民政服务设施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第二,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豆婊非康?,要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拓展“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为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第三,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豆婊诽岢觯橹谷陨缁嶙橹?、慈善组织援藏援疆活动。支持西藏自治区、涉藏工作重点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发展。强化宣传引导,动员各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接需求,发挥优势,广泛开展救助、教育、文化、卫生等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第四,创新提供城乡社区服务。《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建设,普遍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清单,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性和信誉度的社区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引导,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城乡社区服务。第五,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规划》提出,要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专业人才,面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反家暴教育、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生活减压和社会支持等预防性专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进婚前辅导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在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覆盖率达到80%?!拔颐墙劳谢橐龅羌腔氐恼蟮赜攀?,建立婚姻家庭服务机制,重点是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节室)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求的婚姻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纠纷调解等服务,提高婚姻当事人维护婚姻家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减少冲动离婚行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强调。第六,积极参与未成年人?;すぷ??!豆婊芬?,积极动员村(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积极参与未成年人?;すぷ?。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要动员引导企业、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第七,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有益补充作用,保障不同层面照护需求。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社区互助养老活动。构建乡镇牵头,村委会、老年人协会、低龄健康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广泛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格局。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村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强化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大规模培训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推动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拥有1名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据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陈小勇介绍,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90万个,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289个,已基本遍布所有行业和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正进入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阶段。陈小勇表示,全国性社会组织登记近几年相对趋缓,是因为全国性社会组织本身在全国代表性强、示范效应明显、活动影响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会员广泛性,与地方性和基层社会组织相比,其门槛理应更高些、条件更严些。“总的看,近几年全国性社会组织的登记并不是‘登记难’,而是我国社会组织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登记规范的体现;是实现社会组织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需要,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期待”。陈小勇强调。下一步社会组织管理方面会有什么要求?《规划》对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专门章节进行部署。一是要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要落实党建工作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三同步”制度,按照应建尽建原则,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化,全面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质量。培养社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鼓励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书记依法依规交叉任职。推行党组织和管理层共同学习、共议重大事项等做法,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增强职工群众政治认同、依法执业诚信从业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二是要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巩固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成果,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依法推进直接登记改革,制定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办法,强化发起人和负责人资格审查,加强名称审核、业务范围审定。厘清各部门对直接登记社会组织和已脱钩行业协会商会的管理服务职责,构建登记管理机关、党建工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依法监管的新型管理体制。加快社会组织法治建设,做好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有关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各行业领域在立法中明确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社会组织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善落实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加强基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三是要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财务、人事、资产、活动、分支机构等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使社会组织成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拓宽扶持政策覆盖面,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社会责任。按照国家规定,推动将社会组织纳入有关部门表彰奖励范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还被纳入到10个重大建设工程中,要求高水平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专业技能培训、管理经验输出、经费场地提供、人才队伍建设等支持力度,重点培育行业性、公益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提供养老、助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さ确竦纳缁嶙橹K氖且∪缁嶙橹酆霞喙芴逑?。落实财务、会计、票据、税务、资产管理政策,完善社会组织非营利监管制度,规范社会组织涉企收费、对外投资、关联交易、募捐捐赠等行为。整治社会组织依托公权力强制入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等行为。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不同行业、领域、层级的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实现管理对象、管理措施、管理效果精细化。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强化社会组织信用监管。推动“互联网+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完成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完善清算注销制度,加快清理“僵尸”社会组织。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简易处罚程序,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综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非法社会组织打击工作,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还成为“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15个主要发展指标之一,预期“十四五”时期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将达到1250万人。可供参照的是,“十三五”时期,全国社会组织数量达到89.4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超过1000万人,均比“十二五”末增长30%以上。社会工作:社工专业人才总量达到200万截至2020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57.3万人,其中持证社会工作者66万人。那么,“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规划》给出的预期目标是200万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规划》强调要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一是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村(社区)—街道(乡镇)—区(县)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按照“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服务功能、有工作流程、有规章制度”的标准,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在困难群众帮扶、老年人服务、困境儿童关爱?;ぁ⑸缁嶂С滞绻菇?、社区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工作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基层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二是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制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标准和规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优先发展以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人员、流动人口、家庭暴力受害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精神慰藉、教育辅导、婚姻家庭、矫治帮教、戒毒等领域社会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实施品牌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发挥好社区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协同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三是扩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支持民政服务机构与基层民政经办机构、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和使用。支持高等院校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强化优化专业建设和相关领域课程设置。鼓励一线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训和考试提高专业能力,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建立分级培养机制和分类培训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和水平。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常态化,形成社会工作人才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人才开展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此外,《规划》还强调,要总结推广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推动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长效机制,促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和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融合发展。慈善事业:三方面主要任务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重大命题。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这个重大命题作了阐述,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慈善事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用如何做?《规划》对此进行了明确:一是要积极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改工作,出台关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进一步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同慈善事业制度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慈善力量积极参与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健全慈善力量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二是要鼓励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发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激励扶持政策落地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和激励机制,鼓励发展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健全慈善表彰制度,鼓励社会公众、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公信力。优化完善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年度报告、信息公开、公开募捐资格管理等制度,加强慈善活动监督,规范慈善主体行为,保障慈善财产合法使用。畅通慈善领域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监管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规范发展互联网慈善。健全促进互联网慈善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监管体系,加大互联网慈善支持引导力度,激励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督促指导互联网募捐平台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志愿服务:着力提升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规划》在“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15个主要发展指标中列入了志愿服务的指标——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覆盖率预期将达到80%?!豆婊非康鳎忧恐驹阜裉逑岛蜕缁岵斡肫教ńㄉ?。推动完善志愿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制定和宣贯,协同推进志愿服务激励褒扬、保险保障等制度建设,配合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强化志愿服务与慈善项目、社会工作协同。推广应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会工作站建设志愿服务站点,为群众参与和接受志愿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管理,持续推进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的归集和管理。推动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未成年人?;?、婚姻登记等机构和城乡社区设置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岗位,在社会救助、养老助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さ攘煊蜃橹棺ㄏ钪驹阜窕疃嘤慌驹阜衿放葡钅?。民政部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举办部管社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2021-06-18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党史学习方法途径,营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6月17日,由民政部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主办,中国地名文化遗产?;ご俳岬持Р砍邪斓摹坝涝陡匙?奋进谱新篇”部管社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在民政部机关多功能厅举行。民政部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8支党建工作站代表队参加比赛。民政部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书记、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委书记柳拯致辞并为获奖者颁奖。会议指出,举办部管社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活动,既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安排,也是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具体举措,对进一步激励广大部管社会组织党员从业人员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嵋橐螅源舜蔚呈分毒喝趸?,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从党史中学出坚定信仰,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赛有所得、学有所获,充分汲取党的智慧力量,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自觉把“四个服务”理念贯穿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要赛出成绩、学出担当,把学习党史的收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本次知识竞赛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整场比赛气氛严肃热烈,参赛选手精神饱满,各代表队团结协作,大家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展示了过硬的理论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经过激烈的角逐,第八党建工作站代表队获得本次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一等奖。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竞赛,既丰富了知识,又振奋了精神,要持续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氐澄ㄈ耸滤荆└笔榧牵ǜ彼境ぃ┕?、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蒋玮、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出席活动。部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110多名党员干部代表现场观看了比赛。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会应合力开拓公益“新蓝?!?/div>2021-06-15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金会如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日前在京举行的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书分享会上,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此次活动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主办。近20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我国多地乡村开展扶贫项目?!断绱逭裥擞肟沙中⒄怪贰纷髡摺⒅泄銎痘鸹岣崩硎鲁ぜ婷厥槌ち跷目寡?,最初阶段的实践多为失败,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该基金会提炼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的要素,包括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合作社组织、依靠村庄能人、由当地村民自主抉择、与互联网结合等。如今“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等项目已具有品牌效应,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会专家们表示,我国众多基金会正朝着不同方向切入乡村振兴领域,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均认为基金会应当互通有无、合作互补,结合优势共同发力,如此才能开拓出公益的“新蓝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认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经济价值嵌入公益价值,形成了独有的“‘公商’业态系统模式”,即公益为轴、市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系统综合?!跋绱逭裥耸侵泄畲蟮墓?,乡村振兴给包括基金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毖钔潘?,“社会组织首先要对乡村振兴有正确的认知,结合乡村需求评估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方向,做好方案规划和成果评价。同时,应当打破门户之见,主动与各界建立合作关系?!敝泄嗣翊笱┮涤肱┐宸⒄寡г航淌谕羧筇岢?,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探索价值在于,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的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使整个村的村民包括贫困户真正受益?!跋绱逭裥吮匦敫滦统钦蚧ㄉ杞岷掀鹄?。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组织如何介入乡村发展,要有更为实际的思考?!蓖羧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强调,当前乡村人才发展不足,人才供需矛盾显著。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陆波也认为,目前乡村人才培养存在留不住、不实用的瓶颈。据了解,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例如与延安大学合作成立乡村发展研究院、以直播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推进乡村发展网络通识课入校园等,致力于缓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陆波透露,将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家及国际资源,为乡村发展中的年轻创业者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