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虐童事件频发,“儿童友好社会”建设需要加速2017-11-13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天潘 早在大约十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相关联合国机构倡导“儿童友好社区”,希望能从“儿童友好社区”过渡到“儿童友好城市”或“儿童友好乡村”,最后达成“儿童友好社会”。现在看来,各种儿童意外伤害和事故的频发也在警示我们,建设一个“儿童友好社会”是多么重要和迫在眉睫。对此,南都评论记者专访了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办公室主任、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是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指导,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全国性系列行动,旨在通过政策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生态体系”,让有孩子的社区都能成为儿童友好的社区。 对儿童公共安全重视不够 南都评论记者(以下简称“南都”):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寒暑假,经??梢钥吹礁骼喽庥錾撕Φ奈侍?,比如被汽车碾轧、被旋转门或电梯扶手夹手等等。每当这个时候,家长和社会公众普遍只反思到物业、商场等方面的责任,以及监护人的问题等,却没有人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儿童友好社区环境的问题。现实中社区里人车混行、儿童没有活动空间是当前较普遍的问题。那长期以来,为何社会会对儿童友好环境问题如此忽视呢? 周惟彦: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首先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前,是没有经过相关培训的。成为家长之后的头三年可能忙着早教、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一遇到感冒发烧之类都手忙脚乱,然后就进幼儿园了,所以在认识上就有个普遍的误区,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他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中国有家庭教育协会,还有家庭教育的专门平台系统,但是这一块做的工作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没有跟社区结合。因为家长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只有通过社区和家庭这一纽带才能将家长们串在一起。但目前的家庭教育工作跟社区是脱节的,虽然也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牵头,但是落实到家庭教育这一块,有体量、有体系、有系统的全国性的能够持续支持家长的这样的项目很少,这也是我们发起“儿童友好”项目的初衷所在。 南都:其实早在大约十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相关联合国机构倡导“儿童友好社区”,希望最后达成“儿童友好社会”。随着2016年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如今有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 周惟彦:儿童友好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在20 0 8年汶川地震后提出来的。当时灾后发现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所以提出了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它更多的像是“儿童友好家园”,还是从儿童权利保护的视角来做工作。随后在南京、广东召开过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的一些会议,形成了一些理念,基本上是以当地妇联为主力在牵头推动,以社区室内某一空间为主体来提供未成年人的活动服务空间。 为了促进可操作的行业行动指南,需要有可行性系统性的方法来落地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的指导下,发起了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项目,共同开展这项以儿童为视角、以社区为纽带的社会性工作,具体到如何搭建平台,如何与政府、公益、商业进行对接,并且确保它的持续发展,最终做到有团队、有项目、有产出、有评估。 南都:目前相对来说,城市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比起农村要好一些。我们该如何去推进农村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它和城市会有什么不同吗? 周惟彦:很多人在质疑我们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城市做。对此我的回答是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孩子和家长们都需要帮助,城市资源这么多都没做好,怎么去农村做呢?中国太大,一定是分而治之。大部分的公益项目,我都觉得可以农村先行,唯独这件事,我坚持从城市先做。试想一下,今天第一个试点设在上海,然后再向全国推广,再假设第一个点设在某个贫困乡镇再向全国推广,民众心理上会有什么反应?作为家长、作为公益组织,会怎么想? 把城市的经验和农村的这些已经成熟的社会组织的服务体系合而为一,它就有可能在农村生存再发展。但如果把农村经验嫁接给城市,恐怕很难。当然,我们也很支持和鼓励如果有组织愿意在农村尝试建立儿童友好社区,我们可以齐头并进,那将是最佳的模式。但目前在精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先从城市入手。因为儿童友好社区更讲的是生态系统,地方政府的投入、社会组织的运营以及商业机构的参与。这个模式目前在农村未必能行得通,农村可以有更适合当下实际环境背景的方案。 本土社区居民参与尤为重要 南都:从社区本身的角度,它有没有可能发挥更多的作用?比如说有一些业主委员会等在里面承担一些推动的工作? 周惟彦:完全可以,其实儿童社区这个事情目前最容易调动的就是家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帮助,让他觉得参与到社区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找到了组织和团队,大家相互支持。所以业主委员会、居委会,其实就是社区居民的代表,家长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些委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坚持强调,我们所培养的儿童友好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是接地气的、在社区里生长出来的、掌握一定技能并具有社工工作理念的这样一批人。他们有基本的社会服务基因,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再加上我们的支持,这是最重要的力量,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最大增量。相比社会人员,甚至相比许多早教师,这些社会工作者的基因是社会责任和利他精神,更有底线的操守。 南都:在整个社会层面推广的话,商业的力量肯定是比较重要的一块,像现在的养老产业为什么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商业资本这一块想进入,但是不知道怎么赚钱。未来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发生?如果纯粹靠社会和政府,力量是很有限的。 周惟彦:我们坚信,一件事情只要它有社会价值,就会有人不断支持和参与,因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有很多追求社会价值的人存在。这个社会价值如果符合了当下的市场需求,它就会有商业价值,就会催生出相应的一个新的商业板块,这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这个板块或许是因为公益组织先行动起来,商业资本看到并参与市场价值挖掘。相对于现在比较容易逐利的早教市场来说,可能很多商业不会从这儿入手,这就是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商业模式、公益模式都不清楚的时候,社会组织是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模式摸清楚的。 南都: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地方针对0到3岁婴幼儿的托儿服务做了一些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您怎么看? 周惟彦:儿童,尤其是学龄前0 - 3岁婴幼儿的教与养至关重要。相比欧洲或日本,中国、美国的0- 3岁婴幼儿养育支持体系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上海市政府走在了全国前列,0-3岁社区托幼惠民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和尝试,这是在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但目前尚在起步阶段。以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来看,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队伍来满足大量家长的托儿需求。眼下中国幼儿园毛入园率为80%左右,有调查显示,到2021年中国幼儿教师缺口将达到300万。0-3岁领域基本上是参差不齐的早教公司在一统天下,这样是很危险的。
-
【凤凰网】匿名捐款者的“匿名权”必须得到尊重2017-11-13原标题:匿名捐款者的“匿名权”必须得到尊重 作者:王学进 来源:宁波日报 这些年,匿名捐款者越来越多了。譬如,“兰小草”是温州的一位匿名捐款者,每年2万元,捐了15年。近日,“兰小草”去世,其身份才被曝光,他的真名叫王珏,是温州市洞头区的一名乡村医生。譬如,鼎鼎有名的“顺其自然”,是宁波的一位匿名捐款者,从1999年至2015年,已累计捐款17次,总额760余万元。再譬如,前几天《绍兴日报》报道了一位姓施的女士(宁波人),从2012年12月开始,她每月向绍兴市慈善总会捐赠350元,至今已持续59个月,但从不透露名字。 350元,数额不大,但她只是名营业员,从捐款能力来说,做得足够多了?;蛐碛腥嘶嵛剩桓瞿ㄈ宋栋亚璧缴苄?原来,十几年前,施女士在绍兴读高中时曾得到过班上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绍兴同学的帮助,在她的感召下,施女士决定从每月的工资里拿出350元汇到绍兴市慈善总会,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施女士何以坚持匿名捐款呢?2015年12月,绍兴市慈善总会通过汇款信息找到她,邀请她出席绍兴市慈善20周年纪念暨第三届“绍兴慈善奖”颁奖活动,被她拒绝了。她表示自己做的只是小事,不希望被更多的人知道。日前,记者又电话连线她,她也不愿意接受采访,在记者保证不透露她的真名后,才吐露心声:自己只是诚心诚意想帮助别人,不想得到任何回报。 缺席颁奖典礼,却从未缺席爱心捐赠。对施女士的匿名善举,绍兴市慈善总会表示尊重她的选择,从此再没有联系她。做得对!就是要尊重匿名捐款人的“匿名权”。早在2013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决定放弃寻找“顺其自然”,尊重其匿名捐款的意愿。同样,温州市慈善总会15年来一直尊重“兰小草”的“匿名权”,直至其去世才揭秘其真实身份。 为什么要尊重捐款人的“匿名权”?直接的解释就是基于对他们隐私权的保护。也许他们对为什么要匿名有不同的考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不想出名,而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想帮助有困难的人,根本不指望回报。行善却不求回报,这是善上之善、纯粹之善、高尚之善,理应赢得外界更多的尊重和敬仰。 毋庸讳言,在当今慈善环境有待改善的大背景下,不排除他们有这样的顾虑:一旦暴露真实身份,会被媒体和舆论揪住不放,三天两头接受采访,不胜其烦不说,说不定还会招致“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来路正吗”诸如此类的质问,好心得不到好报。 某些人喜欢高调行善,某些人则偏好匿名行善,这并不表示两者的道德境界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示各人有不同的行善方式而已。所以我的观点是,既尊重高调行善者的意愿,也尊重匿名行善者的权利。同时,我也希望各地慈善总会和新闻媒体尊重匿名捐款者的“匿名权”,不要借着“宣传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名义,千方百计去寻找他们的真身,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事。
-
【新华网】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名2017-11-13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及《邻里守望在中国》发布会。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名。 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显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根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该系统等级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287516个;到2017年6月,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增长到342065个。从志愿者身份分类来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数最多,占比高达62.11%;其次为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占59.35%。志愿服务时间逐步增加。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的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到5.79亿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间为13.85小时。
-
【热点救助】残缺的双手给予满满的母爱2017-11-10
-
【发展简报】互联网募捐如何由“野蛮生长”走向“蓬勃生长”2017-11-09
-
严打校园虐童事件,守护孩子幸福童年2017-11-09近日,“携程亲子园事件”被曝出后,虐童话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近年来,屡有幼儿园曝出虐童案,轻的打骂,重则送医急救,这些案件的背后都会有令人发指的原因,那就是园方的袒护,个别幼师的心里变态。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心头肉,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而这份抓起,主要是培育孩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更要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强大、社会的温暖和树立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事件回顾 在曝光的现场视频中,教师除了殴打孩子,还给小朋友吃了疑似芥末的不明物品。孩子明确地说出了老师曾给她吃过是辣的,记者了解到,虐童视频分为两段,事发时间分别为11月1日早上和11月3日中午。 11月1日的视频显示,老师在帮孩子换衣服,忽然将孩子的背包拿下,摔在地上。这名老师在帮孩子脱衣服时,还将孩子推倒并撞到了椅子上。 11月3日的视频显示,教师在给孩子穿衣服时,还不时往几个孩子嘴里塞入不明物品,随后孩子开始哭泣,老师也不管。有家长指出不明物品是芥末。事发后,携程方表示已经知晓此事。目前,涉事人员已与携程解除合同。同时,携程已于11月7日报警。 面对类似事件,应如何应对 虐童事件的曝光与发酵,让许多家长都陷入了愤怒、紧张,但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是我们需要思考与完善的。下面为大家列举几方面网友意见: 1、制定相关法律,严惩虐童者。 2、完善教师档案建设,一次前科终身不用。 3、加强对幼师人品道德考察。着重考验爱心和责任,其次是安全意识,最后才是能力指教学能力。 4、相关部门需监管到位,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应该设计一套“幼教终身禁入”的制度架构了。 5、重点关注幼师准入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严把幼师入口关,严格新进幼师的思想品德和爱心考察,并作为录用的前提条件。 6、幼儿园要履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及?;ひ逦?。由于幼儿园没有履行相应义务,特别是幼师教育失当,导致幼儿受到虐待伤害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7、提高幼师待遇,体制外幼师收入的微薄削弱了幼师的从教积极性。幼师工作本身琐碎劳累,当待遇不与付出相对等,容易导致情绪压抑。而压抑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就可能在某一时段轰然爆发。所以幼师待遇问题值得关注。 最后,我们家长也要做好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许多孩子被虐后还会被老师警告威胁不许告诉爸爸妈妈,不然有更严重的惩罚。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种有事一定要找父母的意识,不能让孩子也帮着坏人隐瞒。拒绝校园虐童,从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从教孩子和父母讲真心话开始,希望每一位宝贝都拥有健康幸福的童年! 注: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
【中国公益研究院】我国贫困女童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2017-11-06根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开展的研究,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平等、教育资源有限等问题的影响,我国贫困女童在享受教育培训、平等就业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和障碍。教育事业发展日益成为国家扶贫重要措施,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引导鼓励贫困女童免费就读职业学校,提高就业、创业本领和快速脱贫致富能力,对于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职业教育显著提升贫困女童专业技能 六成女童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近八成女童认为所学知识有助于就业。调查显示,在受调查职校学生中,26.66%的女童认为入学后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显著提升,38.19%的女童认为略有提升,即超过六成的女童接受职业教育后,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有所提高,明显高于男童。 调查显示,79.50%的职业学校在读女童认为职业教育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儿童。其中,40.55%的职业学校在读女童认为非常有帮助,28.68%的女童认为有一定帮助,10.27%的女童认为有帮助但帮助不大。仅有20.50%的女童认为职业学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未来就业没有帮助。 职业教育在校女童未来职业规划更清晰。在未来期望职业、未来期待工作或生活地点、未来期望薪酬等方面,职校在读女童选择“没想过”或“不清楚”的比例远远低于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童??杉耙到逃嘌?、掌握专业技能的女童,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更明确,对未来就业规划更清晰。 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女童就业 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474.71万,就业人数为459.15万,就业率为96.72%,对口就业率为75.60%;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1.5%,其中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就业率最高,达9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8%,与2015年持平。中等职业毕业生就业率比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出近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8.7%。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贫困女童创造就业机会。2011年,国家启动“城镇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为残疾妇女提供就业培训与岗位输送。近年来,每年新增残疾妇女就业约10万人。 2015年,全国妇联发布《关于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推动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促进女性在新兴产业就业。开展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行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见习岗位。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为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目前,全国共建立20多万所“妇女学校”,近2亿人次妇女参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训,150万名妇女获得农业技术员职称和绿色证书,创办5.3万个妇女专业合作组织。 职业教育增强贫困女童自主意识反哺家庭 职业学校毕业生薪酬增幅较大,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女童经济独立。在目前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形下,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平均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中职校毕业生平均起薪逐年增高。2015年,中职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786元,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1.95%(比去年上升约2个百分点),毕业时间越长,收入越高,且收入增幅也越显著。从不同学历毕业生平均月薪的增幅来看,2016届大专高职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与2015届相比增长8.1%,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增幅为6.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平均月薪增幅为6.7%。相较之下,大专高职毕业生的月薪增长幅度较大。 九成女童愿意将收入用于改善家庭条件。职业院校女童更愿意用收入补贴原生家庭,改善原生家庭经济水平与生活环境。其中11.40%女童选择将收入的10%或以下贴补家庭,45.90%女童选择10%-30%,26.40%女童选择30%-50%,10%女童选择将50%或以上,仅有6.30%女童选择“没想过”。而选择“没想过”补贴家庭的男童比例接近受调查男童的三分之一。
-
【凤凰网】 农民攒钱购书办草根图书馆 43年坚持免费开放2017-11-06图为学生在农家图书馆内阅读。 叶清晖摄 “孩子们放假的时候是书屋最热闹的时候,每年假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0来岁的刘石江如是说。 位于福建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的“刘石江农家图书馆”,是一座二层砖混农舍。记者近日走进这个农家图书馆,只见10余名中小学生和村民正各自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 图为刘石江的妻子在整理读物。 叶清晖摄 1974年7月,刘石江从寿宁二中高中毕业回到竹管垅家中。那时,每当夜幕降临,村民就要求刘石江讲讲新奇事。农村的夜晚特别漫长,没多久,他就感觉自己“墨水洒尽,挤不出多少东西了”。 刘石江称,大多数夜晚,村民们都是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如何才能给自己和村民健康的休闲方式呢?”刘石江决定买些书籍回来,获得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买书,身无分文的刘石江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卖了200元(人民币,下同),又向生产队借了400元。他到城关购置了1000多册书和书架、桌椅等,并在家里腾出一间屋子,每天分时段对村民开放。 图为刘石江的农家图书馆。 叶清晖摄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无聊中打牌的习惯,聚拢到刘石江家里,有的借小人书,有的借小说,有的借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这个图书馆更是吸引了村中爱好读书的学生和老师。 眼看图书馆越来越受村民欢迎,刘石江却遇到了一个难题。1979年9月之前,刘石江的图书馆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每月获得15元补贴;但这之后,补贴取消了。 为了维持图书馆,刘石江自学木工活,做木凳木床来卖钱。1988年,刘石江手头攒下1万多元,次年建起乡里第一座两层砖混楼房,并将靠近街面的店面辟为“刘石江农家图书馆”。 “生活总有许多变化,让我经历波折,但我从未放弃对个人图书馆的坚持?!绷跏?,他先后又花了5000多元,增加书籍数量,订阅多种报刊,还置办了书报架、购买了棋牌等。 1989年,刘石江将图书馆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在县城办起养鸡场,却以亏本告终。关掉养鸡场回到家后,刘石江将手头剩下的5000元全数投入书屋建设中。但随之而来的小女儿出生、老婆生病等困难,让他不得不暂时搁置书屋。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刘石江借钱考驾照,先后给人当过司机,搞过客运,跑过货物运输。 1993年6月,刘石江带着赚来的1万多元回到乡里,心中的书屋梦又重新燃起。他增购2000多册图书,订了多种报刊杂志,专门腾出3间屋子办起了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和村史展览室。 刘石江称,当时还购买了台球、卡拉OK设备等文化生活娱乐设施,供村民们使用;卡拉OK一首歌收1元以外,其余的都是免费;直到今天,他每年都要花费2000多元征订各种报刊杂志。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种植、婚育、健康的书刊深得广大青年农民的青睐。在县政府、纪检、计生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石江的图书馆现有图书达七大类7000多册。 除了图书资料室、文娱活动室,图书馆还配备电脑、DVD等。在这里,村民不仅可以免费读书看报,还可以利用电脑学习技术。 “我的青春和壮年已融入图书馆,晚年也将与她相伴而行。”刘石江说,今后不管面临什么困难都会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办好这个图书室。